2025年以来,淮北市以“家门口就业”为核心,通过党建引领、产业带动、平台赋能等创新举措,推动就业服务向基层延伸,实现群众“就业有岗、增收有路”。截至4月,全市累计带动超5000名劳动者实现就近就业,形成“工坊矩阵、车间集群、云端服务”多轨并行的就业新格局。
党建引领:打造“共富工坊”矩阵
淮北市以“一村一品”为抓手,构建“共富工坊”产业模式。例如,杜集区朔里镇通过“品牌赋能+村企合作”机制,成立安徽朔湖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打造智能化大米加工中心与“朔湖春·粳香米”地理标志品牌,带动村集体增收80万元,定向吸纳困难群众就业15人。同时,朔南社区与红蚯蚓养殖家庭农场共建“生态循环工坊”,通过“保底收益+按股分红”机制,带动28户村民入股,人均分红2500元,实现生态治理与经济效益双赢。
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车间扩容量
淮北市将就业帮扶车间转型升级为乡村振兴车间,构建“主阵地+主战场+主渠道”的就业网络。目前全市已建成45个乡村振兴车间,覆盖针织品加工、食用菌种植等领域,吸纳2120名居民就近就业。濉溪县刘桥镇引入针织品生产工厂,实现“工厂进村头、岗位到门口”,降低企业用工成本的同时助力群众增收。罗里村依托“智慧菇房”发展平菇产业,形成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链条,带动就业与集体经济增长。
数字助力:“三公里”就业圈精准匹配
相山区依托“三公里”就业圈服务平台,通过“社区快聘”App和小程序实现人岗精准对接。平台累计注册企业5246家,提供岗位2.42万个,促成6705名居民在家门口就业。周庄社区通过“年龄+特长+住址”智能匹配,帮助488名居民找到保安、家政等岗位,打造“家门口就业”示范社区。
服务保障:工会与“春风行动”双线护航
淮北市总工会以“党工共建”破解新业态劳动者入会难题,推动滴滴、美团等300余家企业建会,发展会员4.5万名,入会率超90%,确保劳动者“流动不流失、权益有保障”。同时,“春风行动”通过“点对点”包车、线上直播带岗、线下专场招聘等形式,累计举办招聘会52场,提供岗位3.8万个,发放交通补贴3.75万元,助力返乡人员就地就业。
结语
淮北市通过“产业驱动就业、数字赋能服务、政策兜底保障”的立体化模式,将就业岗位送到群众“家门口”,既破解了企业用工难题,又激活了乡村振兴内生动力。这一实践为中小城市探索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复制的“淮北样本”。
本文由作者笔名:纪晓岚 于 2016-05-26 14:02: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