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金鸡SSS

  时隔多年,那只陪伴香港人走过高低起伏的“金鸡”再次啼鸣,只是这一次,啼声之中,欢闹依旧,底色里却浸染了更为复杂的时代况味。电影《金鸡SSS》以其标志性的癫狂过火、笑中带泪的姿态重返银幕,它不仅仅是一部续集,更如同一面光怪陆离的哈哈镜,映照出这座城市在急速流转的时光中,关于身份、记忆与生存的种种迷思。

  影片延续了吴君如饰演的“阿金”这一灵魂人物的传奇。从鱼蛋妹到“一楼一”,再到如今历经沧桑的“妈妈桑”,阿金的个人史,某种意义上就是一部微缩的香港当代民间史。在《金鸡SSS》中,阿金面对的已非昔日单纯的温饱或情感问题,而是行业式微、网络冲击、旧友星散等一系列更为棘手的现代困境。导演邹凯光与监制兼主演的吴君如,显然意图在肆无忌惮的喜剧糖衣下,包裹一颗苦涩而温热的核。影片中,那些昔日倚仗“阿金”们寻找慰藉的男人们,或已飞黄腾达,或已落魄滚倒,他们在新时代里同样迷失,与阿金的重逢,成了彼此确认存在、追溯根源的一种仪式。

  喜剧手法在此被运用得淋漓尽致,却也负载了沉重的隐喻。片中那些夸张的造型、无厘头的对白、对流行文化的戏仿,在引发哄堂大笑的同时,也精准地刺中了社会现实的某些神经末梢。当阿金和她的姐妹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学习各种新奇古怪的“服务项目”,甚至求助于冰冷的数据算法来吸引客人时,观众的笑声里难免夹杂着一丝酸楚。这何尝不是对当下许多传统行业、传统技能在科技洪流与消费主义浪潮冲击下,被迫转型、艰难求存的夸张写照?电影的“胡闹”,因此具备了某种深刻的现实指向性。

  影片的阵容堪称香港演艺圈的一次情怀集结。除了吴君如的倾力演出,张家辉、黄伟文、陈奕迅、王菀之等一众明星的客串,不仅制造了接连不断的笑料,更织就了一张覆盖香港流行文化多个领域的熟人网络。每一个熟悉面孔的出现,都像一枚唤醒集体记忆的钥匙,尤其对于那些看着港产片、听着粤语歌长大的观众而言,这种观影体验超越了剧情本身,成为一种带有怀旧色彩的情感共鸣。然而,这种“全明星”的狂欢背后,似乎也隐隐透露出香港电影工业对黄金时代辉煌的一种凭吊与召唤,是在新的市场环境与创作限制下,对自身凝聚力与创造力的一次集中展示,或者说,是一次奋力突围的尝试。

  《金鸡SSS》最动人之处,仍在于其市井底色中顽强生长的人情味。无论外在环境如何变迁,科技如何颠覆人际交往的模式,阿金身上那种源自草根的乐观、坚韧与侠义,始终未曾改变。她与各色人等的交往,充满了香港特有的“狮子山精神”下的互助与包容。影片中,那些在霓虹闪烁的都市角落里发生的悲欢离合,那些小人物之间超越功利算计的温情瞬间,构成了影片情感的基础。它提醒观众,在一切皆可标价、关系趋于速食的时代,那些笨拙而真挚的情感连接,或许才是抵御虚无的最后壁垒。

  从更宏观的视角审视,《金鸡SSS》及其所代表的“金鸡”系列,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娱乐产品范畴。它成为了记录香港特定社会风貌与民众集体心态的独特文本。从2002年首部《金鸡》在金融风暴后的废墟中鼓舞人心,到如今《金鸡SSS》在信息爆炸、价值多元的时代里反思传统与变迁,这个系列始终与香港的社会脉搏同频共振。它用最通俗的喜剧形式,探讨了最深刻的命题:个体如何在一个变幻莫测的时代里安身立命,如何在与过去告别的同时,又不至于迷失自我。

  最终,当影院灯光亮起,观众带着未干的笑泪离场,《金鸡SSS》所留下的,远不止一百多分钟的视听消遣。它像一剂由欢笑、心酸、怀旧与希望混合而成的复杂药方,试图疗愈这个时代普遍存在的焦虑与疏离。那只永不屈服的金鸡,以其独特的啼鸣告诉我们:生活或许是一场荒诞的喜剧,但只要保持那份底层生存的智慧与近乎天真的人情味,便能于浪潮中觅得自己的立足之地,唱响属于平凡人的、不屈不挠的生命之歌。这歌声,穿越银幕,回荡在每一个认真生活、努力微笑的普通人心中。

上一篇
末代福晋

下一篇
钢的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