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南京,梧桐叶落满中山陵的石阶。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站在灵谷塔前,仰头望着这座历经沧桑的建筑。他手中紧握着一张泛黄的警官证,证件上的照片还是他二十二年前的模样。
他叫马庆,南京市刑侦支队原副支队长。如今的他已退休三年,但二十二年前那起未破的悬案,始终是他心头的一根刺。
2001年7月的一个雨夜,南京鼓楼区发生一起命案。一名年轻女子在回家途中遇害,现场只留下一把带血的雨伞和一枚模糊的指纹。当时刚满三十五岁的马庆带队侦办此案,连续奋战三个月,走访群众上千人,排查线索数百条,案件却始终没有突破性进展。
“那是我职业生涯最大的遗憾。”马庆说,每当路过案发地附近,他都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
这起悬案被编入《疑案忠魂》档案库。在南京市公安局档案室里,类似的未破命案卷宗共有十七件,最早的可追溯到1992年。这些档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被重新调出,由新一代的刑警继续侦查。
“每个警察心里都装着几个未破的案子。”现任刑侦支队重案大队队长张立说,他接手这些悬案已经五年,“前辈们留下的不只是卷宗,更是一种责任。”
转机出现在2023年初。
一起普通的治安案件中被拘留的刘某,其指纹在比对中与二十二年前那起命案现场留下的指纹高度吻合。消息传来,整个刑侦支队为之震动。
“当时我正在家给孙女过生日,”马庆回忆道,“接到电话,我的手都在发抖。”
警方立即成立专案组,张立任组长,他特意邀请已经退休的马庆担任顾问。再次翻阅那些泛黄的卷宗,马庆感慨万千。当年的勘查记录、询问笔录都被完好保存,甚至连雨伞上的血迹样本也还在物证库中冷藏。
“科技的进步为破案提供了新的可能。”张立介绍,如今的高精度指纹比对系统,能够识别当年无法比中的模糊指纹;DNA检验技术也今非昔比,微量物证就能锁定嫌疑人。
经过周密侦查,专案组确认刘某有重大作案嫌疑。3月15日凌晨,警方在刘某家中将其抓获。面对审讯,刘某起初百般抵赖,但在确凿的证据面前,最终对犯罪事实供认不讳。
案件告破那天,马庆独自在办公室坐了很久。他翻看着结案报告,二十二年来第一次感到如释重负。
“这是我退休后收到的最好礼物。”他说。
这起跨越二十二年的悬案侦破,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受害者家属给公安局送来锦旗,上面写着“二十二载沉冤得雪,几代刑警不忘初心”。
在南京市公安局局长李毅看来,这起案件的侦破意义重大:“它体现了公安机关命案必破的决心,也展现了公安科技的进步和警队传承的精神。”
《疑案忠魂》档案库中的悬案正在一件件减少。近年来,南京警方通过命案积案攻坚行动,已成功破获八起陈年命案。其中最早的一起发生于1995年,在逃二十八年的嫌疑人最终在云南边境落网。
“只要有一线希望,我们就会追查到底。”张立说,他的办公桌上还放着九本未破案件的卷宗,“这些案子总有一天会水落石出。”
夜幕降临,南京城华灯初上。刑侦支队的办公楼里依然亮着几盏灯,新一代的刑警们正在梳理新的线索。而在城市的另一角,马庆终于可以安心地陪着孙女玩耍,二十二年的心结终于解开。
“正义可能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马庆说这句话时,目光坚定如初。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30 10:33:5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12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