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濉溪讯】曾经因采煤塌陷而满目疮痍的土地,如今被成片光伏板与波光粼粼的鱼塘覆盖;昔日因生态恶化被迫离乡的村民,如今返乡成为“光伏养鱼人”——在安徽省濉溪县,一场以“渔光互补”为抓手的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实践,正在为资源型地区探索一条“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跃迁的新路径。
塌陷区之困:生态伤疤亟待修复
作为华东地区重要煤炭基地,濉溪县数十年的煤炭开采在支撑工业发展的同时,也留下了约12万亩采煤沉陷区。土地破碎、水域污染、村庄搬迁等问题长期困扰当地,部分区域因地表沉降形成深浅不一的水塘,既无法复垦耕种,也难以发展传统水产养殖。“过去这里一到雨季就积水,地里长不出庄稼,鱼也养不活,年轻人只能外出打工。”临涣镇沉陷区村民王建军回忆道。
如何让“生态包袱”转化为“发展资源”?2021年起,濉溪县联合国家电投、通威集团等企业,引入“渔光互补”模式,在沉陷水域上方架设光伏发电板,下方水域发展规模化渔业养殖,同步推进生态治理、清洁能源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板上发电、板下养鱼”:一地两用激活资源
在总投资15亿元的濉溪县“渔光互补”生态治理项目现场,40万块光伏板整齐排列,板下2000亩水域中,鲈鱼、鳜鱼等高附加值水产品游弋其间。项目负责人介绍,光伏板遮挡减少了水体蒸发和藻类繁殖,为鱼类提供了稳定生长环境;而水体对光伏板的冷却作用则提升了发电效率约8%,实现“光与渔”的互补共赢。
生态账与经济账同步计算:项目年发电量达4.2亿千瓦时,可满足20万户家庭年用电需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5万吨;渔业年产值超5000万元,带动周边6个村庄500余名村民就业,人均年增收超3万元。曾经的“废弃地”如今每亩年综合收益突破万元。
科技赋能生态修复:从“水生态”到“产业链”
为确保生态修复科学性,濉溪县联合中国矿业大学、中科院水生所等科研机构,实施“分级治理”策略:对浅层塌陷区进行土地复垦,种植耐旱作物;对深水区开展底泥疏浚、水体净化,构建“水下森林”生态系统。监测显示,项目区水质从劣Ⅴ类提升至Ⅲ类,消失多年的白鹭、野鸭等生物重现水域。
产业链延伸同步展开。依托光伏电站,当地建设智慧能源管理平台,开发“光伏鱼”溯源系统,打造集观光垂钓、科普研学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区。韩村镇村民李秀云开办的渔家乐,旺季单日接待游客超200人次,“现在家门口能挣钱,日子更有奔头了。”
绿色转型启示:资源型城市的发展突围
濉溪县的实践为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经验: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研究所专家指出,“渔光互补”模式将生态治理成本转化为绿色资产,破解了沉陷区治理资金筹措难题,更通过产业融合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目前,该模式已在安徽、江苏等地推广,全国在建及规划“渔光互补”项目超200个。
“从‘卖煤炭’到‘卖阳光’,我们正在书写新的发展故事。”濉溪县发改委负责人表示,未来将探索“光伏+农业”“光伏+储能”等多元模式,计划3年内实现沉陷区治理全覆盖,打造华东地区绿色能源与生态农业示范基地。
【记者手记】当光伏板在夕阳下泛起金色波光,鱼群在水中激起涟漪,这片土地的重生故事印证: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转化密码,就藏在因地制宜的创新探索中。濉溪县的转型之路,为资源型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生动注脚。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赵 于 2017-01-06 15:43: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1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