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北京,798艺术区一间挑高展厅内,冰冷的铁制品在射灯下泛着幽光。一场名为《铁门》的当代艺术展悄然开幕,没有剪彩仪式,没有开幕酒会,只有六十余扇形态各异的铁门静静伫立,仿佛一个个沉默的见证者,向每一位驻足者发出无声的叩问。
这些铁门并非凭空创造的艺术构想。艺术家李振华历时三年,行走于即将消逝的胡同、面临拆迁的工厂、废弃多年的学校,甚至远赴偏远乡村,从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收集、保存下这些承载着时代记忆的实物。有一扇门来自一座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国营棉纺厂女工宿舍,斑驳的绿色漆皮下露出深褐的锈迹,门把手上似乎还残留着当年年轻女工们上下班时匆匆摩挲的印痕。另一扇则是晋中南地区某村落老宅的门扉,门上贴着早已褪色的门神,春节时刷写的对联残片依稀可辨,门楣上方甚至还保留着特殊年代的标语刻痕。
“每一扇门都曾是一个世界的边界。”李振华站在一扇布满菱形铁钉的旧式院门前说道。他的手指轻轻拂过门板上的锈蚀与划痕,“门内是家庭的私密、集体的秩序或某个机构的权威;门外则是公共的、社会的、未知的领域。它们不仅是物理上的屏障,更是心理、文化和社会关系的物化体现。”
展览现场,观众的反应耐人寻味。一位两鬓斑白的老者在那扇工厂宿舍门前站立良久。他告诉记者,这扇门让他想起了自己的青年时代,“那时我就在类似的工厂工作,每天听着广播起床,伴着熄灯号入睡。这扇门隔开的不只是宿舍和走廊,更是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和个体命运。”他的话语中带着复杂的怀旧与感慨。
年轻观众则表现出另一种解读。一位艺术院校的学生对一扇被解构、仅剩下铁质骨架的“门”表现出浓厚兴趣。“它看起来已经失去了‘门’的基本功能,但恰恰因此,它更像一个象征。我们生活中那些无形的门——阶层的门、观念的门、信息的门,不也是这样看似不存在,却实实在在阻碍着沟通吗?”
策展人王曼在阐述展览理念时提到,《铁门》展试图探讨的是“界限”的永恒性与流动性。“从人类建造第一堵墙开始,‘门’就随之诞生。它既提供安全与庇护,也可能意味着封闭与隔绝。在当代社会,我们一方面在打破各种有形无形的门,追求开放与融合;另一方面,又在不断设立新的门槛与边界。这种矛盾正是展览想要引发的思考。”
展览中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组三连门,分别标记为“1978”“1998”“2018”。第一扇是朴实甚至粗糙的木包铁门,代表着物质匮乏但充满希望的改革开放初期;第二扇是带有猫眼和复杂锁具的防盗门,象征着经济发展后人们对安全和私密性的高度关注;第三扇则是一扇智能门,没有传统的钥匙孔,只有密码盘和指纹识别区,折射出数字化时代便捷与新的安全焦虑并存的现状。这三扇门并置,仿佛一条压缩的时间隧道,直观展现了中国社会四十年的变迁。
技术元素在展览中的巧妙运用,为这些静止的铁门注入了当代对话的可能。部分铁门后方设置了感应式音响,当观众靠近,会听到艺术家采集的与这扇门相关的声音——可能是老式门轴的吱呀声、敲门声,也可能是门内隐约传来的生活声响。还有几扇门被改造成交互装置,当多人同时触摸门板,门上的LED灯带会亮起,形成光的通路,寓意着沟通的可能。
艺术评论家张渺观展后评价道:“《铁门》展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没有简单地赞美或批判‘门’的存在,而是通过这种最寻常的物件的集中呈现,迫使我们重新审视自己与各种边界的关系。在我们这个日益分裂又渴望连接的世界,这些沉默的铁制物件提出的问题,比许多喧嚣的言论更加振聋发聩。”
展览还将举行为期三周的系列对谈活动,主题包括“数字时代的门槛与畅通”“记忆之门的保存与开启”等,邀请社会学者、建筑师、作家与公众共同探讨“门”在当代社会的多元意义。
随着闭馆时间临近,展厅内的观众逐渐稀少。那些铁门在渐暗的光线中投下长长的影子,仿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它们曾经守护过什么?又曾将什么阻隔在外?当这些来自不同时空的门被并置于同一空间,它们不再仅仅是冷硬的金属制品,而成为了沉默的史书,记录着个体的悲欢、集体的记忆与时代的变迁。在这个强调打破边界又不断设立新屏障的时代,或许我们都需要在某一扇“门”前驻足片刻,思考我们究竟想要守护什么,又愿意向什么敞开。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30 10:16:5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12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