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怒江特稿】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透高黎贡山的薄雾,洒在奔腾的怒江江面上。两岸木棉树绽开火红的花朵,傈僳族村民阿普一家背着竹篓走过新修的悬索桥,赶早前往对岸的草果种植基地。这条曾经需要溜索跨越的江段,如今已是桥梁飞架,两岸百姓的往来早已不同往日。
\"去年草果收成八千斤,光是这一项就进账四万多元。\"阿普用沾着泥土的手拍了拍基地门口\"乡村振兴示范点\"的牌子,脸上漾开笑意。他的身后,连绵的山坡上铺展着万亩草果林,墨绿色的枝叶间点缀着绛红色果实,傈僳族妇女们正在林间忙碌着。这种曾经的山间野果,如今已成为怒江峡谷的\"金果子\"。
峡谷深处,福贡县老姆登村的民宿老板和晓云正在擦拭观景台的栏杆。\"三月开始就是旅游旺季了,昨天刚送走一个上海来的摄影团。\"她指着远处皇冠峰的方向说,\"客人最喜欢在云海缭绕的时候拍照,说我们这儿是'人神共居的地方'。\"在她家客栈的留言簿上,来自天南地北的游客写满了对怒江春色的赞叹。
教育改变命运的故事也在春日里生根发芽。泸水市大兴地镇格力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正在新建的塑胶跑道上体育课。这所由爱心企业捐建的学校,如今已成为峡谷里的\"明星学校\"。六年级学生阿花刚刚在州作文比赛中获奖,她在作文中写道:\"爸爸说从前送姐姐上学要爬五小时山,现在我和弟弟走十分钟就能到学校。将来我要当老师,回到大山里教更多孩子读书。\"
夜幕降临,泸水市城墙坝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的灯火次第亮起。从山上搬下来的群众逐渐适应了新城生活,扶贫车间里缝纫机声不绝于耳,社区广场上各族群众手拉手跳起欢快的民族舞。安置点管委会主任和卫忠指着不远处的创业街说:\"我们组织了十二期技能培训,现在有八十多户开了店铺,还有二十多家电商工作室。\"
春风拂过峡谷,带来的不只是山花的芬芳。在保泸高速公路上,运输车辆川流不息;沿江休闲步道上,游客与当地居民并肩漫步;村寨活动室里,傈僳语培训班书声琅琅。曾经被大山束缚的怒江,正在用另一种方式打开自己。
\"我们要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金山银山。\"州乡村振兴局负责人站在规划图前信心满满。图纸上,生态农业观光带、民族文化旅游圈、峡谷特色产业区相互交织,勾勒出怒江发展的新图景。窗外,木棉花开得正艳,宛如簇簇跃动的火焰,点燃了整个峡谷的春天。
夕阳西下,江面泛起粼粼金光。背着书包的孩童嬉笑着跑过新建的彩虹桥,赶马人哼着古老的调子走在拓宽的山路上,驻村工作队员与村民围坐在火塘边商讨着今年的种植计划。春到怒江,不仅改变着山川的模样,更改变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未来的想象。
在这个特别的春天,怒江大峡谷正在完成一场美丽的蜕变。江水依旧奔流,但两岸早已换了新颜;山路依然蜿蜒,却通往更加广阔的世界。当木棉花的红艳染遍山野,当傈僳民歌的旋律飘过江面,一个充满生机的新怒江正踏春而来。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16 10:43:46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