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从黑色伤疤到城市绿肺:淮北南湖国家湿地公园书写生态转型样本‌

  

  2025年4月10日‌

  生态修复:荒滩蜕变的绿色奇迹‌

  淮北市烈山区南湖国家湿地公园的前身是采煤塌陷形成的荒芜之地,因地面塌陷积水成湖,一度被视作“城市伤疤”‌。通过“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的治理模式,当地累计投入超10亿元,建成占地20.52平方公里、水域面积达210公顷的国家级湿地公园‌。目前,公园水质稳定保持国家二类地表水标准,每日2万立方米活水循环系统与湿地植物协同净化,实现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

  四季画卷:一湖碧水映城韵‌

  南湖湿地公园以四季分明的景观闻名:

  春‌:湖岸垂柳新绿,牡丹园内百余种牡丹竞放,单日最高接待游客破万人次‌;

  夏‌:千亩荷塘“接天莲叶”,电动画舫载客穿行花海,成为长三角热门避暑地‌;

  秋‌:金叶铺径,芦苇荡化身摄影胜地,野生鸬鹚群集枝头,单日观测鸟类超20种‌;

  冬‌:晨雾中的“金光穿孔”奇观与越冬候鸟群构成诗意画面,吸引国家级摄影团队驻点创作‌。

  生物多样性:候鸟天堂的生态密码‌

  作为全球首个煤矿塌陷区改造的湿地公园,南湖已记录湿地植物74种、鸟类38种,包括国家二级保护动物白鹤、鸬鹚等‌。公园核心区设生态鸟岛,通过限制人类活动、种植浆果植物等措施,2024年冬季观测到越冬鸟类数量同比增加15%,成为皖北地区最大候鸟栖息地‌。同步建设的矿山博物馆,以实物展陈呈现塌陷区到生态湿地的蜕变历程,年接待研学团体超5万人次‌。

  文旅融合:城市新名片的多元价值‌

  依托生态基底,南湖湿地公园打造“可游可研可娱”的复合空间:

7.png

  文化地标‌:十七孔桥、南湖美术馆与湿地景观交融,形成“一桥一馆一湖”文化IP‌;

  低碳示范‌:光伏步道、氢能观光车等绿色设施覆盖率超90%,获评“中国生态修复典型案例”‌;

  经济赋能‌:周边发展生态农庄、文创集市等业态,带动3000余户居民年均增收1.2万元‌。

  从“煤城之困”到“山水之城”,南湖湿地公园的转型之路,为全国资源型城市生态治理提供了“淮北方案”‌。如今,这座“城市绿肺”正以年均500万人次的客流量,续写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