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皖北平原上,一座曾以“乌金”为荣的城市正悄然蜕变

  淮北:从煤城到荷城的绿色蝶变

  在皖北平原上,一座曾以“乌金”为荣的城市正悄然蜕变。安徽淮北,这个因煤而兴的工业重镇,如今以“半城绿意半城水”的生态画卷向世人展示着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生动实践。当夏日的风掠过荷塘,粉荷亭亭、翠叶翻浪的景象,已成为这座城市最诗意的名片。

  从煤城到美城:一场生态觉醒的十年嬗变

  淮北的转型之路,始于对“矿竭城衰”宿命的突围。过去数十年间,这座城市累计开采煤炭超过10亿吨,却也留下了近30万亩采煤塌陷区。面对地表沉陷、生态失衡的困境,淮北创新提出“深改湖、浅造田、不深不浅种藕莲”的治理模式,将伤疤化为风景。南湖湿地公园的诞生便是这一理念的典范——曾经的塌陷湖区,如今已成为国家4A级景区,湖面碧波荡漾,岸边垂柳依依,更孕育出千亩荷塘的盛景。这种“黑色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身,被学者称为“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微观样本”。

  荷塘里的城市哲学:生态治理与文化复兴的双重奏

  夏日清晨的桓谭公园,晨练的老人们总爱在荷塘边驻足。这片以汉代哲学家桓谭命名的园林,将“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古典意境与“采煤沉陷区治理”的现代智慧完美融合。荷花的根系能净化水体,莲藕的经济价值反哺生态维护,这种“以荷养水”的循环模式,让生态修复具备了可持续的生命力。而在南湖湿地公园,荷塘更成为文化活动的天然舞台。每年七月举办的“荷韵淮北”诗会,邀请文人墨客在荷香中吟咏,将生态景观升华为文化符号。当地文旅部门的数据显示,2024年夏季赏荷季期间,两大公园接待游客量同比增加35%,其中省外游客占比首次突破40%。

  赏荷地图:穿越古今的沉浸式体验

  对于慕名而来的游客,淮北的荷塘各有性格。南湖湿地公园的荷区规模宏大,木栈道穿行其间,适合拍摄“人在画中游”的打卡大片;桓谭公园的荷塘则精巧雅致,与仿汉建筑相映成趣,尤其适合着汉服体验“莲动下渔舟”的古风意境。深度探索者不妨前往濉溪古城,这里的乾隆湖荷塘畔保留着明清石板街,游客能在赏荷之余品尝“荷花宴”——荷叶包裹的糯米鸡、莲藕炖制的养生汤,每一道菜都诉说着“荷文化”与地方饮食的千年姻缘。

  绿色转型启示录:一朵荷花背后的城市雄心

  淮北市发改委的官员曾用“三个转变”概括转型路径:从地下开采到地上种植,从能源输出到景观输出,从工业思维到生态思维。这种转变绝非简单的产业替代,而是发展逻辑的重构。相山公园的改造便是典型案例,昔日的矿山裸露区通过植被修复,不仅形成“城市绿肺”,更串联起隋唐运河遗址等文化地标,实现生态效益与文旅经济的双赢。正如国际湿地城市认证专家评价:“淮北的荷花,开出的是一座城市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新定义。”

  旅行者手记:如何参与这场生态叙事

  规划淮北赏荷之旅,建议以三天两夜为佳。首日可聚焦相山公园-隋唐运河古镇线路,感受历史与生态的交织;次日深度体验南湖湿地公园的划船采莲、荷田摄影;最后一日探访榴园村石榴基地,见证淮北在经果林种植领域的转型探索。当地旅行社推出的“荷花主题游”特别包含夜游项目——当月光洒在荷塘,萤火虫与星光共舞的场景,会让人彻底忘记这座城市曾经的煤炭底色。正如一位北京游客在游记中所写:“在这里,每一片荷叶都是转型故事的注脚,每一缕荷香都在讲述重生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