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大地,淮北市相山区正以一场非遗文化的“破圈”运动吸引着外界的目光。从花馍的创意出圈到周氏面皮的工艺升级,这片土地上的传统技艺不仅没有湮没在现代化浪潮中,反而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这背后,是传承人与地方政府共同书写的一本非遗活化教科书。
花馍的数字化突围:当传统技艺遇上短视频
淮北花馍代表性传承人申丽丽最近入选国家级“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名录”,这个看似简单的荣誉背后,藏着传统手艺与现代传播的化学反应。相山区的花馍不再局限于节庆餐桌,而是通过短视频平台的镜头,将捏制花瓣的指尖艺术转化为千万流量。那些面团在巧手中绽放牡丹、月季的15秒视频,既保留了非遗的核心技艺,又用快节奏的视觉语言消解了文化隔阂。
这种传播策略的巧妙之处在于“技术赋能而不失本真”。申丽丽的团队在拍摄时会特意保留揉面时面粉飞扬的细节,用特写镜头展示竹签挑出花瓣纹理的过程,这种沉浸式体验让观众仿佛能闻到麦香。据相山区文旅体局统计,相关视频的二次创作量半年内增长300%,衍生出“家庭花馍挑战赛”等全民参与活动。
面皮工坊的产业化密码:从灶台到产业链
与花馍的线上走红相映成趣的,是周氏面皮获批省级非遗工坊带来的线下变革。这个实现相山区非遗工坊“零的突破”的项目,将原本家庭作坊式的面皮制作,升级为包含原料标准化、工艺数据化、包装品牌化的完整产业链。老手艺人们可能没想到,传承百年的米浆蒸制技术,如今配上了恒温发酵室和菌群检测仪。
工坊采取的“前店后厂”模式颇具智慧:临街店铺现蒸现卖保持烟火气,后厨的标准化生产确保每日3吨产能。更值得关注的是其带动效应,周边农户的优质小麦收购价提高20%,还催生了辣椒油、香醋等配套产品的开发。这种“非遗+”模式像一棵榕树,在主干的支撑下不断生长出气生根。
政策设计的巧思:非遗保护的相山范式
观察相山区非遗频传捷报的现象,不能忽视其系统性的政策设计。区文旅体局采取的“三维保护”策略颇具参考价值:对濒危项目实行抢救性记录,对成熟技艺推动生产性保护,对新兴传播方式给予创新性扶持。这种分类施策就像中医的“辨证施治”,不同病症开出不同药方。
区政协调研组的持续跟进则形成了监督闭环。在2024年的保护方案中,出现了“传承人梯队建设时间表”这样的精细化管理工具,确保每个非遗项目都有老中青三代传承力量。这种既给舞台又压担子的做法,让申丽丽这样的青年传承人快速成长。
文化认同的唤醒:从手艺到心法的转化
当花馍成为年轻人婚庆的必备元素,当面皮店排队的顾客自发讲解制作工艺,非遗传播便完成了最关键的跃升——从文化展示到价值认同。相山区近年开展的“非遗进教材”工程,将花馍造型纳入中小学美术课,让孩子们在揉捏面团时自然领悟其中的吉祥寓意。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传播,比任何口号都更具穿透力。
在杜集区与濉溪县交界处的乡村集市上,一个有趣的现象正在发生:卖面皮的商贩会主动强调“相山非遗工艺”,消费者也愿意为此多付1元钱。这微不足道的溢价,实则是地域文化自信的货币化表达。正如当地文旅负责人所说:“当老百姓开始用脚投票,保护非遗就变成了全民运动。”
这场始于技艺革新、成于系统运作、终于价值认同的非遗振兴实践,或许能为其他地区的文化传承提供镜鉴。相山区的经验表明,传统与现代从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题,找准转化枢纽,千年文脉亦可成为流量密码。站在非遗活化的坐标系上,这里的故事才刚刚写下序章。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雅 于 2025-05-21 08:50:0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