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全国最大酿酒遗址展示馆在安徽濉溪开馆 揭开四百年酿酒文明

  

  2025年5月18日,安徽淮北濉溪县迎来了一场文化盛事——全国最大酿酒遗址展示馆在濉溪镇沱河路与龙脊山路交叉口西北侧正式开馆。这一天恰逢第49个国际博物馆日,这座承载着明清至民国时期酿酒文明的地下宝库,终于向世人揭开了神秘面纱。遗址的发现始于2018年9月,北苑风景棚户区改造施工中意外揭露的砖石建筑,经文物部门初步勘察,推测为古代酿酒作坊。2019年3月,安徽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展开系统发掘,通过与民国时期濉溪糟坊位置图比对,确认此处为明代晚期至民国时期的酿酒作坊遗址,跨越近四百年时光。

  沉睡地下的酿酒史诗

  遗址发掘面积达数千平方米,相当于五个标准足球场大小,共清理出50余处发酵池、5口古井、5组锅灶、3处晾堂,以及制曲房、店铺、房址等20余处建筑遗迹。其中,大同聚坊发现的并排双蒸馏灶尤为罕见,宛如古代工匠留下的“双核蒸馏处理器”,在全国考古发现中屈指可数。出土的900余件文物中,酒坛、酒杯、酒盏等器具排列如阵,仿佛仍在诉说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市井繁华;而百余斤碳化的小麦、大麦、高粱颗粒,则像被时光冻结的酿酒配方,为研究北方蒸馏酒原料提供了实物标本。

  蒸馏酒工艺的活态教科书

  考古专家指出,该遗址是全国唯一覆盖蒸馏酿酒全流程设施的作坊遗址。从原料储存、制曲发酵到蒸馏取酒,每一道工序都能找到对应的设施遗存,形成完整的“酿酒生产线”。晾堂如同现代的“露天烘干车间”,发酵池群则像排列整齐的“生物反应器”,展现了古人如何利用自然微生物酿造美酒。这种工艺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填补了华东地区古代酿酒考古的空白,也为研究皖北乃至北方蒸馏酒技术演变提供了“无字史书”。尤其珍贵的是,遗址从明代晚期延续至民国,未出现工艺断层,堪称中国酿酒业的“活化石层”。

  从考古现场到文化地标

  展示馆的设计巧妙融合了遗址保护与场景还原。步入馆内,游客既能透过玻璃地面俯瞰真实的发酵池遗迹,又能通过三维动画看到“复活”的酿酒场景——匠人们用木锨翻动晾堂上的粮食,蒸汽从双灶铁甑中升腾而起,仿佛穿越时空的“全息酿酒工坊”。馆内特设的碳化谷物展柜,配合显微镜下的淀粉颗粒分析图,将科学考古与直观展示结合,让普通观众也能读懂专业发现。

  文化自信的新引擎

  对濉溪本地居民而言,这座展示馆的意义远超文物本身。78岁的李姓老居民在开馆日激动地说:“小时候听祖父讲‘濉溪七十二坊’的传说,现在终于看到实物了。”遗址中发现的“德源”“聚盛”等商号石碑,与当地老字号酒企的传承谱系直接关联,形成了“从明清糟坊到现代酒厂”的文化链条。文旅部门统计显示,开馆首日接待游客逾万人次,其中三成为本地家庭集体参观,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来寻找“爷爷奶奶记忆里的酒香”。

  大运河文化的酒韵注脚

  作为隋唐大运河的重要节点,濉溪自古是漕运枢纽和商贸重镇。酿酒遗址的兴盛正得益于运河带来的粮食运输便利和商业网络。展示馆特别设置“酒与运河”专题展区,通过出土的酒器与运河沉船中的同类器物对比,揭示出“一条运河养活百家糟坊”的历史脉络。这种将地方酿酒史纳入国家文化带宏观叙事的策展思路,获得了前来考察的京津冀大运河文化研究专家的高度评价。

  如今,这座展示馆已成为淮北市“以文塑旅”战略的关键落子。据规划,周边将配套建设非遗体验区、传统酒肆街区,形成总面积达15公顷的“酒文化生态圈”。正如濉溪县文旅局局长在开馆仪式上所言:“我们不仅要保护历史的‘酒窖’,更要酿制当代的‘文化醇浆’。”当夕阳掠过展示馆的砖瓦屋檐,光影之间,仿佛能听见明清匠人的捣曲声与现代游客的惊叹声穿越时空,在这片土地上共鸣回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