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淮北市杜集区辅警班长制度:基层警务改革的新路径

  

  在淮北市杜集区,一项名为辅警班长制度的创新实践正在悄然改变基层警务的生态。2023年,淮北市公安局杜集分局出台《辅警队伍职务管理暂行办法》,首次从工作满3年、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突出的辅警中选拔班长,赋予其明确的职责与层级化管理权限。这一制度不仅为辅警职业发展开辟了新路径,更成为激活基层警务效能的催化剂。

  从“辅助”到“骨干”:辅警角色的结构性升级

  过去,辅警常被视为警务工作的“配角”,职责边界模糊且晋升通道有限。杜集区的改革首次将辅警纳入层级化职务体系,每个基层单位按需设置2至10个班,每班配备1名班长和1名副班长,形成分管领导、责任民警、辅警班长三级管理架构。以高岳派出所辅警刘林为例,担任班长后,他不仅需要协调班组内的巡逻防控、纠纷调解等具体事务,还要承担新入职辅警的带教工作。这种转变让辅警从“被动执行者”成长为“主动管理者”,其价值认同感显著提升。正如刘林所言:“现在有了‘奔头’,更有了‘劲头’!”

  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实操性

  为确保选拔公平,杜集分局成立了由辅管办主任牵头的竞聘专班,通过民主评议、单位推选、分局研究三重环节筛选人才。2022年首批任命的5名中队长和35名班长,均需满足三年基层历练、年度考核优良等硬性条件。值得注意的是,该制度并非简单赋权,而是配套了系统的培训机制。例如,分局每月召开辅警管理工作会议,针对班长群体开展法律知识、应急指挥等专项培训,使其能力与职责相匹配。这种“选拔+培养”的双轨模式,既避免了“拔苗助长”,又确保了人才梯队建设的可持续性。

  效率提升的量化表现与社会效应

  实施辅警班长制度后,杜集区基层警务的响应速度平均缩短了40%,尤其在农村地区和夜间勤务中效果显著。班长们凭借对辖区人、地、事的高度熟悉,能够快速定位矛盾焦点。例如,在近期一起跨村土地纠纷中,当地辅警班长带领班组在民警到场前便完成初步取证和情绪疏导,为后续处置赢得宝贵时间。这种“毛细血管式”的管理架构,有效缓解了警力不足的结构性压力。对居民而言,警务站“见警率”的提高和问题解决效率的改善,直接提升了安全感满意度。一位社区商户反馈:“现在有事找辅警班长,他们能当场协调的绝不拖到第二天。”

  政策启示:可复制的基层治理创新

  杜集区的实践为全国辅警管理改革提供了样本价值。其成功关键在于三点:一是将制度创新与辅警职业发展深度绑定,通过职务晋升激发内生动力;二是建立科学的选拔标准,避免“唯资历论”或“唯关系论”;三是赋予班长实际管理权限的同时强化监督,防止权力滥用。凤阳县等地的调研团队已专程考察,借鉴其经验制定本地辅警竞聘方案。这种自下而上的改革,证明基层治理现代化不仅需要技术投入,更需重视人的能动性开发。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杜集区辅警班长制度已超越单纯的警务优化,成为地方政府创新社会治理的缩影。它揭示了一个朴素道理:当一线工作者被赋予适当的权责与尊严,制度设计的善意便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对于正在探索警力资源优化的地区而言,杜集经验或许是一把值得复制的钥匙。

3.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