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皖北大地,一条条蜿蜒的农村公路正悄然改变着乡村的面貌。安徽淮北杜集区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将原本分散的村落、产业和风景串联成网,不仅打通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更成为乡村振兴的"血脉通道"。2024年,该区计划投资1124万元,实施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工程5.106公里、养护提升工程31.6公里,预计7月底全面建成通车。目前,杨徐路、柳园一路等路段已率先投入使用,为当地发展按下了"加速键"。
从"毛细血管"到"动脉网络"的蜕变
过去,杜集区的农村公路多是狭窄的泥土路或简易砂石路,像分散的"毛细血管"难以支撑区域发展需求。如今通过"线成网、窄变宽、通向好"的提质改造,段园镇等地的路网密度显著提升,形成了贯通镇村的"动脉网络"。这种变化如同给乡村装上了"新骨架"——路面宽度平均增加2米,转弯半径优化设计,连大型农用机械也能顺畅通行。一位葡萄种植户感慨:“以前运输要绕行省道,现在货车直接开到田头,每吨运费省下30元。”
道路+产业的乘法效应
杜集区创新性地将道路建设与产业布局同步规划,打造出"一路一产业、一路一风景"的发展模式。在高岳街道,数字乡村试点与农村公路智慧化改造相结合,实现了农产品冷链物流的实时监控;段园镇依托改造后的路网,发展起万亩葡萄种植基地,年产值突破1.2亿元。这种"修一条路、活一片产业"的案例比比皆是:沿杨徐路分布的12家家庭农场,通过便捷交通将草莓、黄桃等特色农产品配送至长三角市场,物流时效提升40%。
养护机制里的民生温度
"三分建、七分养"的理念在杜集区得到生动实践。全区建立"路长制+网格员"的双重管理体系,31.6公里养护提升路段全部纳入数字化监管平台。养护工人老张的手机上装着专用APP,“发现路面裂缝拍照上传,两小时内就有维修队到场”。这种精细化养护使农村公路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相当于每公里年均养护成本仅3.5万元,却延长了路面5-8年的使用寿命。
运营创新激活乡村潜能
运营好的农村公路不仅是交通载体,更成为资源整合平台。杜集区开通的"镇村公交+物流专线",让村民在家门口就能收发快递,日均配送量达2000件。在梧桐村,改造后的公路串起3处明清古民居和2个生态果园,催生出"公路旅游"新业态,去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带动农家乐收入增长300%。这种"以路为媒"的发展思路,正让更多沉睡的乡村资源"醒过来"“活起来”。
随着最后一批农村公路改造工程进入收尾阶段,杜集区的乡村振兴图景愈发清晰。从葡萄藤下的产业路到古村落旁的旅游路,从智慧物流的致富路到连通学校的幸福路,这些纵横交错的"四好农村路"如同大地上的五线谱,正谱写着一曲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交响乐。正如当地干部所说:“我们修的不仅是路,更是老百姓奔向美好生活的跑道。”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5-18 14:45:2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