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信息港> 正文

烈山石榴:从千年贡果到现代农业的华丽转身

  

  在淮北市烈山区的连绵丘陵间,一片片石榴园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红宝石,承载着数百年的农耕智慧与现代产业的蓬勃生机。这里不仅是安徽省重要的石榴产区,更是一部活着的农业史书——从明清古树的沧桑到今日万亩果园的丰饶,烈山石榴的故事,正随着每一颗果实的成熟被重新书写。

  千年贡果的现代传承

  翻开《烈山区志》,清代“以珍奇果品进贡朝廷”的记载赫然在目。榴园村的万亩石榴园中,至今矗立着800余株百年古树,其中不乏明清时期栽植的“绿色化石”。这些古树历经风雨却依然枝繁叶茂,得益于当地独特的微酸性土壤和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使得石榴糖分积累更充分,果粒饱满如玛瑙。然而,历史的荣光曾一度被现实困境掩盖:“坡地无良田,旱涝没保障”的窘境,让“好女不嫁榴园村”的顺口溜成为当地人心中的隐痛。

  转机始于一场“向荒山要效益”的变革。村干部带领村民创新“七步造林法”,通过客土回填、梯田改造、滴灌铺设等技术,破解了山地缺土少水的难题。如今,站在塔山自然村的高处俯瞰,层叠的梯田上石榴树整齐排列,宛如大地的指纹——这是人力与自然协作的杰作。

  从传统种植到产业升级

  烈山石榴的规模化发展,离不开品种与技术的双重革新。目前全区石榴种植面积达8万余亩,年产量约15万吨,核心产区榴园社区更被评为国家级“一村一品”示范村。品种方面,软籽1号、2号等省级审定品种占据主导,其无核化、高甜度的特性颠覆了传统石榴“吐籽麻烦”的消费体验;而塔仙红、青皮甜等特色品种则凭借艳丽色泽和独特风味,成为高端市场的宠儿。

  产业链的延伸同样令人瞩目。通过“跨村联营”模式,烈山区整合零散农户资源,统一标准、品牌和销售渠道。石榴不再仅是鲜果——深加工制成的石榴汁、果酒、精油等产品,附加值提升3倍以上。当地一家合作社负责人算了一笔账:“以前亩产收入不过5000元,现在通过电商直播和文旅采摘,能突破2万元。”

  政策东风下的未来图景

  2025年,淮北市农业现代化规划为烈山石榴注入新动能。濉溪县“十四五”政策中,土地流转优惠和地理标志保护措施双管齐下:规模化种植者可获得每亩200元的补贴,而“塔山石榴”地理标志的申报,则将品牌溢价空间进一步打开。与此同时,乡村振兴补助资金倾斜于冷链物流建设,解决了以往“丰产不丰收”的运输痛点。

  科技赋能也在悄然进行。省农科院的专家团队常驻榴园村,推广“智慧果园”系统——土壤传感器实时监测墒情,无人机精准施药,连古树的生长状态都通过区块链技术建档溯源。一位老果农感慨:“老祖宗留下的树,现在用上了卫星照看。”

  石榴红里的文化密码

  对地方文化爱好者而言,烈山石榴园的魅力远不止于经济价值。每年秋季的石榴文化节上,剥石榴比赛、古树祈福等活动吸引数万游客。那些虬枝盘曲的古树,被赋予“多子多福”的吉祥寓意,成为新婚夫妇必到的打卡地。更令人称奇的是,科研人员从古树基因中分离出抗旱抗病的片段,为现代品种改良提供“活体样本”——这或许正是历史给予未来的最珍贵馈赠。

  站在新起点上,烈山人用一句话总结他们的产业哲学:“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团。”从孤木难支到万亩成林,从提篮小卖到跨境电商,这颗红果的旅程,恰是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