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市杜集区,一场以文化为纽带、以儿童成长为核心的教育实践正如春风化雨般浸润着这片土地。近年来,当地政府与教育机构携手,通过系列特色文化活动,将传统文化的种子播撒进孩子们的心田,让其在春日里焕发出蓬勃的生命力。这种文化浸润不仅丰富了儿童的课余生活,更成为他们全面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文化进校园:非遗技艺激活教育新场景
走进杜集区第一实验学校,铿锵的鼓点与欢腾的狮舞交织成一幅动态的文化画卷。这里,舞狮、腰鼓、面塑等非遗技艺已系统融入课程体系,孩子们在亲身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区委宣传部与教育局的联合推动下,这些古老技艺不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展品,而成为课堂上的"活教材"——学生们通过模仿狮舞的腾挪跳跃,既锻炼了肢体协调性,又领悟到团队协作的精髓;面塑课上指尖的揉捏搓捻,则让抽象的美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这种沉浸式学习模式,恰似为传统文化搭建了一座通往儿童心灵的彩虹桥。
支教新实践:高校与社区的跨界联动
淮北理工学院"红淮儿"支教社的志愿者们,带着书法、音乐等传统艺术走进社区,开展"文化润童心 春日启新程"主题活动。活动中,志愿者们创新采用"故事+实践"的双轨教学法:讲述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事迹时,辅以手工制作传统器物,让孩子们在动手过程中深化对文化的理解。这种高校资源下沉社区的模式,既破解了专业师资短缺的难题,又构建起"大学-家庭-社会"的教育闭环。一位参与活动的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主动要求练习毛笔字,还给我们讲《三国演义》的故事,这种变化比任何说教都令人欣慰。”
自然与人文:双重滋养下的成长密码
杜集区的文化活动特别注重自然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在节气主题实践中,孩子们通过观察物候变化、制作传统时令食物,体会祖先"道法自然"的智慧。某次夏至活动中,师生共同测量日影长度、编织五彩绳,将天文知识与民俗技艺巧妙结合。这种教育设计暗合儿童认知规律——就像树木需要阳光与土壤的共同滋养,孩子的成长也需要文化积淀与自然体验的双重浇灌。社工站组织的"无电子日"活动则另辟蹊径,通过传统游戏、地方文化探秘等环节,帮助孩子们摆脱对电子产品的依赖,重建真实的人际连接。
文化自信:埋下未来发展的精神基因
当9岁的李同学在校园文化节上自信地展示自创的面塑作品时,他手中栩栩如生的"三国人物"不仅是一件手工艺品,更是文化认同感的具象表达。杜集区的实践表明,传统文化教育绝非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通过情感共鸣培养孩子的文化主体意识。正如教育学者所言,这种早期形成的文化自信,会成为儿童未来面对全球化竞争时的"精神压舱石"。活动中设计的"交朋友"任务(要求每位儿童至少结识3个伙伴),更将文化传承延伸至社交能力培养,形成"文化认知-情感联结-社会适应"的良性循环。
多方协同:构建文化育人新生态
这些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离不开政府、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发力。杜集区委宣传部搭建政策框架,教育局提供课程指导,高校志愿者注入专业活力,社区社工站则确保活动落地"最后一公里"。这种"四维联动"机制,如同精心调制的文化养分,为儿童成长提供全方位支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活动评估不仅关注技能习得,更重视精神层面的改变——有孩子在活动心得中写道:"原来我们祖先的智慧这么酷!"这样质朴的表达,恰恰印证了文化教育润物无声的力量。
从非遗课堂的欢声笑语,到社区活动的专注脸庞,杜集区用文化这把金钥匙,正在开启儿童成长的无限可能。在这里,传统文化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而是助力飞翔的轻盈翅膀;文化传承也不仅是记忆的延续,更是创造力的激发。当孩子们在春日里种下文化的种子,我们终将在未来收获一片精神的森林。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5-17 08:23:0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2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