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淮北市烈山区广袤的田野上,金色的麦浪随风起伏,一台台收割机正蓄势待发。这片土地上的丰收画卷背后,有一群“钢铁骑士”正通过专业培训磨砺技艺——他们正是烈山区农业农村局重点培养的农机手队伍。2025年夏收前夕,当地政府通过系统性农机手培训,为夏粮丰产丰收筑牢技术基石,将“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转化为田间地头的生动实践。
精准培训:从“会开机”到“开好机”的跨越
过去,部分农机手仅凭经验操作设备,犹如“盲人摸象”,既影响作业效率,又存在安全隐患。烈山区农业农村局针对这一问题,设计了“理论+实操+考核”的三段式课程体系。理论课程涵盖收割机结构原理、常见故障排除等专业知识,用“汽车保养”类比农机维护,让学员轻松理解;实操环节则设置田间模拟作业区,要求学员在10分钟内完成1亩地的标准化收割,误差控制在3%以内——这相当于在篮球场上精准找到一枚硬币。参训农机手王建军感慨:“现在知道怎么根据麦穗高度调整割台角度,每亩能多收20斤粮,这可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技术红利’。”
安全升级:为丰收戴上“防护盔甲”
培训将安全生产作为核心模块,通过VR设备模拟收割机侧翻、油管爆裂等突发场景,让学员在虚拟环境中掌握应急处理技能。统计显示,经过培训的农机手事故率下降67%,相当于为全区300台作业设备系上“数字安全带”。更值得一提的是,课程特别加入“减损操作”专项训练,借鉴湖南省汉寿县机收减损技能比武的经验,教导学员通过控制滚筒转速、优化行走路线等方式,将田间损失率从3%压缩至1.5%——按烈山区年产量计算,相当于多保住1500亩耕地的收成。
政企协同:打造农机人才的“孵化器”
烈山区政府联合雷沃重工等农机制造企业,建立“培训-认证-就业”闭环体系。通过考核的学员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职业技能证书,并优先接入全区农机调度服务平台。这种“驾照式管理”模式,使持证农机手日均收入提升40%,同时推动全区农业机械化率突破85%。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向阳表示:“我们正在把农机手从‘散兵游勇’变成‘正规军’,今年计划再培育200名高素质农民,让每台农机都成为移动的‘科技服务站’。”
长效赋能:播撒农业现代化的种子
培训效应正持续释放涟漪:部分结业学员自发组成技术服务队,通过短视频平台分享“农机诊脉”技巧;合作社引入培训教材作为新员工必修课,形成“老带新”的技术传承链。这种“滚雪球”式的发展,使得烈山区夏粮收割周期从15天缩短至9天,为后续秋种争取了宝贵农时。正如参与培训的农机手们所言:“过去拼力气,现在拼技术,一粒麦子从割到运的全流程都能‘算着吃’。”
夕阳西下,又一批完成培训的农机手驾驶着贴有“烈山农机标兵”标识的设备驶向麦田。他们的身影与远处连片的金色麦浪交融,勾勒出一幅科技与人和谐共舞的丰收图景。在这里,培训不再只是课堂里的理论灌输,而是化作颗粒归仓的坚实保障,见证着传统农业向智慧农业的华丽转身。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5-17 08:18:0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2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