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四好农村路’绘就乡村振兴新画卷:从出行难题到金色纽带
近年来,淮北市以“四好农村路”建设为抓手,将一条条农村公路铺成乡村振兴的“毛细血管”,不仅解决了群众出行的“最后一公里”难题,更成为串联产业、生态与民生的金色纽带。从杜集区段园镇的公路提质改造,到矿山集街道的风景道与产业融合,淮北正以路为笔,绘就一幅“因路而富、因路而美、因路而兴”的乡村新画卷。
从“泥泞小道”到“康庄大道”:硬件升级的民生答卷
过去,淮北部分农村公路狭窄崎岖,雨天泥泞难行,农产品运输“卡”在最后一公里。如今,通过科学规划与技术升级,全市农村公路实现“窄变宽、通向好”的质变。以杜集区段园镇为例,全镇公路网从“线状分布”升级为“网状覆盖”,路面宽度平均增加50%,沥青铺设率达90%以上,村民戏称“以前三轮车都怕侧翻,现在卡车能开到家门口”。这种变化得益于淮北市交通运输局的精准施策:提前一年谋划项目,组织设计单位与镇村代表实地调研,因地制宜确定技术等级和结构组合,确保每条路“既省钱又实用”。2024年,全市农村公路建设项目更是在5月全面开工、7月底完成主体工程,跑出了“当年设计、当年竣工”的加速度。
路网延伸与产业脉搏的同频共振
“道路围着产业修,产业围着道路转”是淮北“四好农村路”建设的核心逻辑。在矿山集街道,百莲百荷风景区的公路两侧垂柳依依,游客车辆与农产运输车川流不息。这条风景道不仅带动了乡村旅游热度上涨30%,更让周边农户的莲藕、水产等特色产品运输成本降低40%,形成“路通—客来—货畅”的良性循环。政策研究者指出,淮北通过“一镇一方案”的差异化设计,使农村公路成为产业布局的“隐形规划师”。例如段园镇依托拓宽后的公路网,新增葡萄种植基地4个、冷链物流点2个,农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达15%。
管理养护的“绣花功夫”与长效价值
建设只是起点,管养才是长久之计。淮北市通过“专业培训+过程监管”双管齐下,确保每条路“建得好、用得久”。2024年举办的全市建设管理培训班,覆盖县乡两级管理人员90余人,内容涵盖工程质量控制、环保施工等实操技能,相当于为每一条路配备“终身管家”。同时,杜集区创新“路长制+村民监督”模式,邀请沿线村民参与养护考核,用群众的话说:“现在路上有个坑,第二天就有人来补,比自家院子还上心”。这种精细化运营使得淮北农村公路优良路率连续三年保持在85%以上,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一条路改变一座村的生态与经济密码
“四好农村路”的溢出效应远超交通本身。在百莲百荷景区,公路沿线的垂柳绿化带不仅美观,更成为吸附粉尘的“天然滤网”,周边PM2.5浓度同比下降12%。环境改善反哺经济发展,段园镇通过公路沿线铺设的5公里光伏板,年发电量达200万度,既解决路灯供电问题,又为村集体增收10万元,被村民称为“阳光存折”。此外,电商物流因路网完善得以进村入户,2024年淮北农村快递业务量同比增长45%,山货进城、网货下乡的“双向通道”彻底打通。
面向2025年,淮北市已启动新一轮农村公路提质计划,重点推进“智慧路网”“低碳养护”等创新试点。正如一位参与规划的技术骨干所言:“我们修的不仅是路,更是未来二十年乡村振兴的跑道。”从解决出行到激活经济,从连接村庄到承载梦想,淮北的“四好农村路”正书写着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生动注脚。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5-15 10:16:42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2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