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淮北濉溪县,空气中还带着些许凉意,但黄岗镇的老街早已被熙攘的人流烘托得暖意融融。11月13日上午,随着一阵欢快的花鼓戏锣鼓声,2017安徽淮北濉溪首届柳尚大运河文化艺术节正式拉开帷幕。这场以柳编非遗为核心的文化盛宴,如同一条穿越时空的纽带,将千年运河文明与当代乡村振兴战略紧密交织,短短十天便吸引了上万名游客驻足。
柳丝织就的文明密码
走进黄岗柳编非遗文化展览馆,仿佛闯入了一个由柔韧柳条构筑的平行宇宙。展台上陈列的柳编作品从日常的菜篮、收纳筐到艺术级的屏风、雕塑,每一件都呈现着柳条在匠人指尖的七十二变。特别引人注目的是被授予淮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的殷楼柳编制作技艺,其独创的六角蜂窝结构编织法,让普通柳制品具备了抗压防潮的实用特性,现场观众忍不住用手指轻触展品,试图破解这传承了六百年的力学密码。展览馆墙上的历史照片则默默诉说着更深远的故事:上世纪七十年代,黄岗柳编曾作为国礼赠予外宾,那些泛黄影像里精巧的柳编花瓶与外交官的笑容相映生辉。
指尖上的非遗竞技场
艺术节期间最火爆的当属柳编技艺竞赛区。三十多位来自周边乡镇的匠人同台竞技,他们中有年过七旬仍手法稳健的老艺人,也有二十出头便掌握二十余种编织技法的非遗传承人。比赛要求选手在90分钟内完成指定造型的柳编灯罩,只见粗细均匀的柳条在匠人们手中翻飞,如同被施了魔法般逐渐成形。评委组组长、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师傅解释道:真正的柳编大师讲究三匀——条匀、力匀、心匀,这比的是手上功夫,更是几十年沉淀的匠心。场边观摩的赵女士感慨道:看着柳条在匠人手里像丝绸一样听话,突然理解什么叫‘工匠精神’了。
文旅融合的产业新篇
艺术节期间举办的招商恳谈会成果丰硕,现场签约的12个合作项目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某电商平台投资的柳编文创研发中心。该中心计划将传统柳编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开发符合年轻人审美的家居饰品系列。黄岗镇镇长在签约仪式上算了一笔生动的经济账:我们镇现有柳编专业合作社23家,去年线上销售额突破8000万元,相当于每分钟就有15件柳编制品通过互联网发往全国。而临沭柳编博览会带来的辐射效应更印证了这一点——通过嫁接农民丰收节、田园综合体等元素,柳编产业正成为乡村振兴的生态名片。
非遗进社区的温暖传递
古饶镇文化站负责人在非遗进社区活动现场的一席话令人动容:当孩子们围着柳编艺人问东问西,当社区阿姨们自发组织柳编兴趣小组,非遗传承就从文件里的保护名录变成了热气腾腾的生活实践。艺术节特别设置的亲子体验区里,五岁的童童在妈妈帮助下编成了人生第一个柳编小篮,虽然形状歪歪扭扭,但孩子骄傲举着作品拍照的样子,恰是传统文化薪火相传的最佳注脚。现场教学的非遗传承人王阿姨笑着说:现在年轻人学柳编,不再只是为了谋生,更多是享受创造美的过程。
暮色降临,小河老街的灯笼次第亮起,将柳编展品的轮廓勾勒得愈发清晰。这场持续十天的文化盛宴,不仅让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淮北泥塑、殷派面塑等传统技艺得以集中展示,更通过柳编这条主线,串起了文化传承、产业升级、旅游开发的多元价值。正如活动闭幕式上那位带着柳编礼帽的游客所说:原来非遗可以这么潮——既活在博物馆的玻璃柜里,也跳在年轻人的购物车里,更扎根在乡村振兴的沃土中。
本文由作者笔名:张三 于 2020-03-24 10:02: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