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淮北沉陷区治理样本:伤疤也能长出绿色基因

  

  在淮北市的版图上,曾经因煤炭开采留下的塌陷区如同一道道伤疤,如今却蜕变为碧波荡漾的湿地公园。这片土地的故事,正是中国资源型城市转型与生态修复的生动缩影。截至2025年,淮北市通过朔西湖综合治理、南湖湿地公园等标志性工程,将千亩沉陷区转化为生态绿肺,为全国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治理样本。

  从资源枯竭到生态重生:淮北的转型之路

  上世纪煤炭产业的繁荣,让淮北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土地沉陷深度可达13米,水域面积破碎化,生态系统几近崩溃。面对挑战,当地政府创新提出三大类型、六种模式的治理体系,其中南湖湿地公园的建成尤为典型。这片相当于70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水域(核心区4.92平方公里),原本是深层采煤形成的塌陷洼地,如今却成为皖北最大的城中湖,距市中心仅2.5公里的黄金位置更让其成为市民休闲的"城市会客厅"。

  科技赋能修复:让伤疤长出绿色基因

  针对多层煤回采形成的特殊地质,淮北采用"分层治理"策略。在深层沉陷区,机械化网箱养殖技术将350公顷水面转化为生态渔场,既稳定了水体环境,又创造了经济效益;浅层区域则通过土壤改良种植耐湿植物,形成天然的净水屏障。监测数据显示,修复后的湿地年固碳量相当于3.5万棵成年树木的吸附能力,水质从劣V类提升至III类标准。这种"水下养鱼、水面观景、岸线生绿"的立体模式,被自然资源部誉为"沉陷区治理的教科书"。

  人与自然的和解:生态红利持续释放

  漫步在南湖公园的栈道上,很难想象这里曾是机器轰鸣的矿区。5000亩水面如巨幅蓝绸铺展,黑天鹅与白鹭成为新主人,生物多样性较修复前增长200%。更深远的影响在于民生改善:朔西湖项目二期工程竣工后,周边地价上涨30%,带动旅游、文创等产业新增就业岗位超2000个。当地居民王建国感慨:“以前窗户都不敢开,现在推窗就是’小西湖’,孩子们周末都抢着来写生。”

  全球视野下的中国方案

  淮北经验的核心在于打破"治理即投入"的传统思维,将生态修复与城市规划、产业转型深度融合。其创新的"政府主导+科研支撑+市场运作"机制,已吸引德国鲁尔区、美国匹兹堡等老工业城市前来取经。正如国际湿地组织专家埃琳娜·莫雷诺评价:“这里证明了一个真理——人类欠自然的债,终将以更美好的方式偿还。”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淮北正将治理经验向三期工程推广。预计到2030年,全市沉陷区修复率将达95%,形成"一湖一景一产业"的生态经济带。这片土地上的绿色奇迹,不仅书写了资源型城市转型的范本,更昭示着生态文明时代的发展哲学:曾经的"地球伤疤",终将在人类的智慧与自然的韧性中重获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