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泥土里长出的“活化石”
淮北花鼓戏扎根民间四百余年,以生活化的唱词、鲜活的表演成为皖北地区独特的文化印记。其起源可追溯至明初,早期是田间地头的自娱自乐,劳动者以农具为乐器,后逐渐融入鼓、锣、二胡等伴奏,形成“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的丰富唱腔体系。戏中角色行当齐全,生旦净末丑演绎人间百态,尤以“绑垫子”技艺闻名——女角脚踩“三寸金莲”绣鞋,舞姿如民间芭蕾,既展现历史风貌,又凸显艺术创造力。
二、生活即戏文,乡音连人心
“赶脚调”“货郎调”等唱段直接取材于农耕生活,语言质朴幽默。例如《王小赶脚》中,新媳妇二姑娘与脚夫王小的讨价还价、过河追驴等情节,将鲁中民俗融入嬉笑怒骂,唱词如“六月三伏好热的天,二姑娘行程奔走阳关”,瞬间拉近观众距离。这种“说唱相间”的表演形式,配合“压花场”“大小武场”等舞蹈,虚实相生,一桌一椅即可演绎千山万水。
三、庙会搭台,戏韵传城乡
每年农历三月十八的淮北相山庙会,既是物资交流盛会,更是花鼓戏的天然舞台。城乡群众涌入会场,在《红色营业员》《郭亮带兵抓郭亮》等经典剧目的锣鼓声中,感受共同的文化血脉。戏班穿梭于乡镇集市,田间地头“草台”开唱,农闲时节的临时戏台成为连接城乡的情感纽带。年轻演员借助短视频平台,将“寒调”“平板调”等传统唱段注入新活力,吸引都市青年“反向打卡”。
四、非遗新生,唱响时代乡愁
2008年入选国家级非遗后,淮北花鼓戏通过“戏曲进校园”、非遗展演等活动焕发新生。老艺人周派传人创新“赶脚调”,将电商、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融入新编剧目;年轻戏迷自发组建社团,在社区文化节复排《三里湾》等经典,让乡音戏韵浸润现代生活。正如老戏迷所言:“一听花鼓响,脚底就发痒——这调子里,有咱祖祖辈辈的烟火气。”
本文由作者笔名:纪晓岚 于 2018-11-23 08:46: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1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