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粮食

  【本报专稿】初夏时节,华北平原上麦浪翻滚,一片金黄。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的万亩高产示范田里,农技专家老赵正俯身察看麦穗。他捻开一穗麦子,仔细数着粒数,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瞧这籽粒,多饱满!只要后期天气给力,今年又是个丰收年。”他拍掉手上的麦壳,对今年的收成充满信心。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这把“饭碗”能否端得稳、端得牢,不仅关系到十四亿人的日常生活,更关乎国家发展的战略全局。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粮食生产已实现“十九连丰”,总产量连续8年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这是一个令人安心的数字,但其背后,是政策、科技、市场及无数农人付出的巨大努力。

  政策支撑是粮食安全的压舱石。今年以来,中央财政提前下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资金超过400亿元,并分三批下达种粮农民一次性补贴共计400亿元,有效缓解了农资价格上涨带来的压力。最低收购价政策持续完善,稻谷、小麦最低收购价格稳步提高,犹如给种粮农民吃下了“定心丸”。一项项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精准发力,稳面积、稳产量、稳预期,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根本出路。在黑龙江省富锦市的现代农业万亩水稻科技示范园,植保无人机正在进行叶面肥喷施作业。从“汗水农业”到“智慧农业”,科技正在深刻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节水灌溉、精准施肥、病虫害智能预警等一大批先进技术得以广泛应用。目前,我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已超过7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突破62%。良种更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国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牢牢攥紧中国种子,努力实现种源的自主可控,从源头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与此同时,我国耕地保护制度网越织越密。“长牙齿”的硬措施全面落实,牢牢守住18亿亩耕地红线,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高标准农田建设如火如荼,越来越多的“望天田”变成了“高产田”、“吨粮田”,有效夯实了粮食产能基础。

  然而,丰收的背后并非没有隐忧。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对农业生产构成的威胁不容小觑。去夏今春,部分小麦主产区遭遇了罕见的“烂场雨”,给夏粮收获带来严峻挑战。对此,农业部门及时启动应急响应,调配大批烘干设备,全力组织抢收减损,最大程度守护了农民的劳动成果。这提醒我们,面对愈发无常的气候,必须进一步增强农业的抗风险能力,未雨绸缪,方能从容应对。

  节粮减损同样意义重大。据统计,我国粮食在收割、运输、储存、加工以及消费环节的损失仍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因此,除了狠抓生产,在减损上做文章相当于开发“无形良田”。全社会正在积极行动,推广智能收割机械、改善仓储设施、鼓励加工企业采用适度加工技术,并深入开展“光盘行动”,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努力形成爱惜粮食、节约粮食的良好社会风尚。

  国际市场风云变幻,全球粮食价格波动频繁,地缘冲突加剧了粮食贸易的不确定性。在这种背景下,始终坚持“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的粮食安全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碗里主要装中国粮,这是应对各种风险挑战的最坚实底气。

  从东北黑土地到江南鱼米乡,从中原粮仓到西北旱作区,广袤的田野上孕育着丰收的希望。那一粒粒饱满的稻谷、一颗颗金黄的麦粒,不仅是自然的馈赠,更是无数农业工作者和亿万农民辛勤汗水的结晶。它关乎国家发展的宏观叙事,也连接着千家万户的灶台温暖。保障粮食安全是一项永恒的课题,须臾不可放松。唯有久久为功,方能仓廪殷实,国泰民安。

  夜幕降临,永年区的麦田里,几盏诱虫灯星星点点地亮起。老赵和乡亲们还在田间地头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丰收做最后的准备。晚风吹过,送来阵阵麦香,那是属于田野的、最朴实也最动人的芬芳。

上一篇
秘密联络

下一篇
篮球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