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格桑花之爱在前行

  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雪山脚下,有一个名叫扎西沟的村庄。这里海拔三千七百米,冬季漫长,一年中有大半时间刮着大风。村里的小学只有两间教室,唯一的老师多吉已经在这里教了二十三年书。去年秋天,一场名为“格桑花之爱在前行”的公益行动悄然改变了这里的一切。

  事情要从去年八月说起。一支由医生、教师和社会志愿者组成的队伍带着十几箱物资来到了扎西沟。他们中有人已经是第六次来到高原地区。队伍负责人李娟告诉记者:“我们不是来旅游的,是来寻找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人。”

  最初村民们对这个队伍充满警惕。直到队伍中的刘医生在村委会免费为老人们看诊,才发现村里近一半的老人患有白内障和关节炎。七十三岁的卓玛老人拉着志愿者的手说:“我的眼睛模糊了五年,从没去过县医院。”

  与此同时,志愿者们发现学校的情况更令人担忧。多吉老师的两间教室里,坐着六个年级的二十三个学生。课本是五年前的版本,练习本正面用完用反面。最让人揪心的是,孩子们从没上过音乐课和美术课。

  “格桑花之爱”团队立即行动起来。他们联系了省城的医院,安排了三次远程会诊,并为十一位老人申请了免费白内障手术。志愿者们轮流开车送老人们去两百公里外的医院,还自发垫付了医药费。

  对学校的帮助更是全方位的。志愿者们带来了新的课桌椅、图书和教学设备。来自杭州的音乐老师王琳在学校待了整整一个月,教孩子们唱歌、识谱。临走时,孩子们已经能完整地合唱《格桑花》。多吉老师感慨地说:“我第一次看到孩子们眼睛里闪着光。”

  更重要的是,志愿者们建立了长效帮扶机制。他们为学校接通了网络,安装了远程教学设备,现在每周都有城里的老师通过视频给孩子们上课。他们还发起了“一对一”助学计划,二十三个孩子都找到了资助人。

  变化是显而易见的。孩子们的成绩提高了,老人们看清楚了亲人的脸庞,村民们学会了使用智能手机和外界联系。但最让人感动的是,今年春天,第一批受到帮助的村民自发组成了志愿队,开始帮助更偏远的邻村。

  “爱是会传递的,”李娟说,“我们只是播下了种子,没想到会长出这么美的格桑花。”上个月,扎西村的村民们第一次自己组织起了募捐活动,为邻村的孩子筹集学习用品。多吉老师骄傲地告诉记者:“我们现在也是能帮助别人的人了。”

  夜幕降临,雪山映着夕阳,村里传来孩子们清脆的读书声。那声音穿过高原的风,传得很远很远,就像格桑花种子,随风飘向更远的地方,在新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这个故事没有惊天动地的情节,没有轰轰烈烈的誓言,只有一群普通人,默默地在高原上传递着爱与希望。正如一位志愿者所说:“我们做的不过是在别人需要时伸出手,就像格桑花一样,在最艰苦的地方绽放美丽。”“格桑花之爱”行动仍在继续,他们的车队又向着下一个村庄出发了。在高原的蓝天白云下,格桑花开得正艳,一如人间的温暖,永远在前行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