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独家报道】夏末秋初的傍晚,北京798艺术区一间书店里,三十余人静静注视着投影幕布。当片尾字幕缓缓升起,人群中传来细微的抽泣声。这是独立纪录片《猫姑娘》的第三场线下展映,没有人想到,一部讲述流浪动物救助的影片竟能让人如此动容。
影片主角李婉婷此刻正坐在角落,与银幕上那个雷厉风行的形象不同,眼前的她穿着洗得发白的牛仔外套,说话时总会下意识地摩挲右手虎口处的伤疤——那是五年前救助一只受伤流浪猫时留下的纪念。
“最初只是想记录TNR(捕捉-绝育-放归)实践情况。”导演林薇告诉记者。三年前,她开始跟踪拍摄李婉婷的救助工作,镜头原本对准的是群体,却逐渐被这个85后女孩吸引。“她身上有种矛盾的特质:对待伤病动物极其温柔,面对阻碍救助的人却又异常刚强。”
影片中令人印象深刻的一幕发生在去年寒冬。凌晨两点,李婉婷接到求助电话,一只怀孕母猫被困在废弃楼房的通风井里。镜头跟着她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积雪中,手电筒的光晃过斑驳的墙壁。当终于救出奄奄一息的猫咪时,她脱下羽绒服包裹住这个小生命,自己却在零下十度的寒夜里只穿着单薄的毛衣。
这样的夜晚对李婉婷来说司空见惯。九年来,她个人救助的流浪猫超过四百只,其中一百多只经过治疗后找到了领养家庭。她的公寓至今仍收养着二十七只残疾猫,包括双目失明的白猫“明月”和只有三条腿的橘猫“小太阳”。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要把大好青春耗在猫身上。”李婉婷抚摸着蜷缩在膝头的猫咪,语气平静,“但它们教会我的事,远比我能给它们的多得多。”她记得每只救助猫咪的名字和故事,比如因为严重口炎被遗弃的“大福”,现在成了她工作时的“监工”;曾经怕人的“点点”,如今会温柔地替新来的小猫梳理毛发。
影片不仅记录温暖瞬间,也直面动物救助领域的现实困境。镜头真实展现了救助人员与物业的争执、与不负责任饲主的理论,甚至还有深夜盗猫车的惊险追踪。这些片段让观众看到,光有爱心远远不够,更需要专业知识和近乎执拗的坚持。
“《猫姑娘》打破了人们对动保人士的刻板印象。”社会学家张教授在观看影片后评价,“它展现的不是悲情叙事,而是现代都市中一种新型的社会参与方式。这些年轻人用专业精神和理性态度,实践着对生命的尊重。”
影片的传播效果出乎创作者意料。展映后一周内,本地动物保护协会收到两百多份志愿者申请,李婉婷的救助小组获得了超过五万元的定向捐款。更令人惊喜的是,有六家企业在观看影片后,表示愿意为救助活动提供场地和物资支持。
“其实每个城市都有无数个‘猫姑娘’。”李婉婷说这话时,正在给一只新救助的小猫喂奶。窗外华灯初上,房间里弥漫着奶香和消毒水混合的味道。“她们可能是白领、是教师、是退休老人,只是在日复一日地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
此刻,镜头外的故事仍在继续。李婉婷和伙伴们最近正在推动社区流浪猫智能喂食器的安装项目,同时筹备面向青代的动物福利教育课程。她们相信,真正的改变需要从观念入手,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
夜幕降临,城市霓虹闪烁。在李婉婷的手机里,又一个求助信息亮起屏幕。她站起身,熟练地将急救用品装进背包,身影很快融入了都市的万家灯火。这个关于爱与责任的故事,从来没有终场。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18 10:37:1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