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猜猜我是谁

  近日,一起典型的“猜猜我是谁”电信诈骗案在多地频繁发生,引发公众广泛关注。受害者中不乏高学历人群和老年人,诈骗金额从几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警方提醒,此类诈骗手法虽不新鲜,但诈骗分子利用人性弱点,通过精准设计的话术剧本,屡屡得手,社会危害性极大。

  3月15日上午,家住某市某区的退休教师张女士接到一个陌生来电。对方一开口便亲切地称她为“阿姨”,并笑着说:“阿姨,您猜猜我是谁?”张女士迟疑片刻,听着对方爽朗的声音有点像远在广州工作的侄子小斌,便试着问:“是小斌吗?”电话那头立刻传来热情回应:“是啊阿姨,您耳力真好!我换了个号码,特地告诉您一声。”就是这样一句看似平常的寒暄,让张女士彻底放下了戒备。

  次日,“侄子”再次来电,语气焦急地称自己因与人发生冲突被派出所拘留,需要缴纳2万元保证金才能暂时释放,并再三恳求张女士不要告诉其父母以免他们担心。爱侄心切的张女士当即前往银行转账。直到当晚她主动联系弟弟询问侄子情况时,才意识到自己上当受骗。

  类似张女士的遭遇并非个例。据公安部刑事侦查局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共破获此类冒充亲友领导的“猜猜我是谁”诈骗案件逾1700起,抓获犯罪嫌疑人420余名,涉案总金额高达人民币5300余万元。该类诈骗已成为发案率最高、财产损失最大的电信网络诈骗类型之一。

  诈骗分子究竟是如何屡屡得手的?某市公安局反诈中心负责人李剑警官深入剖析了其背后的作案链条。“这类诈骗背后是一个组织严密、分工明确的犯罪集团。”李警官介绍,“他们通常分为‘话务组’‘洗钱组’和‘技术组’。‘话务组’成员经过专门的话术培训,善于模仿不同年龄、地域人士的口音和说话方式。他们从非法渠道购买大量公民个人信息,准确掌握了受害人的社会关系。”

  诈骗过程中,骗子并不会主动报上姓名,而是引诱受害者自行猜测。一旦受害者误以为是某位亲友,骗子便立即顺势冒充,建立信任。随后,他们会以“遇到急事急需用钱”“转账不便”等种种看似合情合理的借口请求汇款。为增强欺骗性,他们常常强调事情的紧迫性和保密性,利用受害人关心则乱的心理,催促其尽快操作,不给受害人留下核实和思考的时间。

  更值得警惕的是,随着技术发展,诈骗手段也在不断升级迭代。除了传统的电话诈骗,近期还出现了利用AI语音合成技术模仿亲友声音、通过短信或社交软件发送伪装成“换号通知”的钓鱼链接等新形式。一旦点击链接,手机很可能被植入木马病毒,导致个人信息泄露甚至资金被盗。

  面对无孔不入的诈骗,公众应如何防范?反诈专家提示,预防是关键,牢记“三不一多”原则:不轻信、不透露、不转账,多核实。凡是遇到自称熟人、亲友通过陌生号码联系,并要求转账汇款的,务必保持高度警惕。挂断电话后,务必通过原有联系方式或其它途径进行二次确认。广大市民,特别是家中老年人,应及时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并开启来电预警功能,有效过滤诈骗电话。

  打击电信网络诈骗不仅是警方责任,更需要全社会协同共治。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涉案资金拦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各银行已加强对转账业务的提醒和核查,对疑似遭受诈骗的客户主动进行劝阻。仅今年第一季度,某商业银行就成功拦截可疑汇款达68起,避免群众经济损失超过300万元。

  此外,通信管理部门也持续加大对虚拟号段、境外来电的监控与治理力度,严格实行电话用户实名登记制度,从源头遏制诈骗信息传播。法律专家同时呼吁,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和诈骗罪的惩处力度,提高犯罪成本。

  从张女士的案例到全国范围内的严峻态势,“猜猜我是谁”诈骗案深刻地提醒我们,在数字时代,信息安全意识和防诈能力是每个人的必修课。维护清朗网络空间、守护好人民群众的“钱袋子”,需要执法部门的严厉打击,需要行业主体的有效监管,更需要我们每一个人时刻绷紧防范之弦,让诈骗分子无可乘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