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五点半,城市还未完全苏醒,退休教师张明远已经拎着望远镜和记录本,准时出现在人民公园的东侧小树林。这是他连续第17年观测麻雀春季行为的第43天。在他身旁,五六只麻雀正跳跃着啄食新发的嫩芽,啾鸣声划破薄雾,与远处早班电车的叮当声交织成一片。
“许多人认为麻雀寻常无奇,但它们的生存现状恰恰是城市生态的晴雨表。”张明远说着,小心翼翼调整望远镜焦距。在他的记录本上,密密麻麻标注着麻雀求偶、筑巢、觅食的时间节点,甚至详细到每只雏鸟破壳的准确时刻。
这样的观测并非孤例。在全国范围内,越来越多的市民开始关注这种曾经被忽视的常见鸟类。据中国鸟类保护联盟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春季麻雀观测点较去年同期增加37%,民间自发组织的“护雀小队”在135个城市同时开展活动。
在南方某省会城市,建筑师林薇带领团队正为麻雀设计特殊的筑巢装置。“我们在新建的商业综合体外墙融入了200多个巢穴模块,既不影响美观,又能为鸟类提供栖息地。”她展示的设计图上,灰色幕墙间巧妙隐藏着直径约8厘米的圆形入口,内部是干燥温暖的巢室。
这种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正在形成新的风尚。在杭州,园林部门推迟了部分公园的修剪时间,以确保幼鸟顺利离巢;在成都,中小学校园里增设了“麻雀观察课”;北京胡同深处,居民们用废旧材料制作的喂食器成为院子里的一道风景。
但保护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鸟类学家赵教授指出,近三十年我国麻雀数量曾经历大幅波动。“2000年左右种群数量急剧下降,近年来虽有所回升,仍未恢复到历史最高水平。城市玻璃幕墙、电磁辐射、食物来源变化都在持续影响它们的生存。”
令人欣慰的是,民间保护力量正在积极行动。在山东菏泽,农民王建国在自家果园专门划出两亩地不洒农药,供麻雀觅食;“90后”摄影师陈雨用三年时间跟踪记录麻雀种群变化,其作品入选全国生态摄影展;多个互联网平台发起“城市寻雀”活动,吸引超过百万网友参与。
科研领域也传来好消息。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最新研究发现,麻雀对城市环境的适应能力远超预期,其基因在短短几十年间已产生显著进化。“这不仅是生物学的奇迹,更提示我们需要重新审视城市生态系统的韧性。”课题组负责人李研究员表示。
夕阳西下,张明远合上记录本,镜片上还映着枝头忙碌的身影。“每只麻雀都在为生存努力,它们教会我们如何与自然相处。”他说着,轻轻拂去封面上的花粉。远处,一群麻雀掠过正在绽放的玉兰花丛,飞向霓虹初上的城市天际线。这个春天,这些灰褐色的小生灵继续在城市间书写着它们的生存史诗,而越来越多的人类邻居,开始学会放慢脚步,倾听那清脆悦耳的啾鸣。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16 10:47:4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850.html
上一篇
星际密探
下一篇
驱忘使者上位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