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市积极构建非遗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全链条,通过一系列有力举措,让 “老手艺” 重新焕发出蓬勃的新活力。在保护工作上,淮北市开展了全覆盖的非遗普查,建立起完善的四级非遗保护传承名录体系,其中国家级非遗项目 1 项、省级 18 项、市级 95 项、县级 181 项。同时,推动市、县(区)成立非遗保护中心,并培育了 8 处非遗体验基地,五铺中心学校(商派面塑)、濉溪民间职业泗州戏剧院(淮北泗州戏)成功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
在活态传承方面,淮北市大力组织开展 “非遗进校园” 活动,在学校开设剪纸、面塑、淮北大鼓等非遗课程。自 2024 年以来,已推动宗氏剪纸等 6 个非遗项目走进 14 所中小学校,让超 5000 人次的学生亲身体验到非遗文化的魅力。口子窖酒酿造、临涣酱培包瓜制作、周氏面皮制作 3 项工艺成功申报省级非遗工坊。目前,全市拥有市级非遗传承人 103 人,其中申丽丽以全国唯一花馍类传承人身份,入选国家级 “青年非遗视频创作哺育名录”。
在跨界融合领域,淮北市联动商业街区打造非遗主题空间,积极支持淮北烫面、临涣烧饼、陈氏扒鸡等非遗美食参展食博会,组织 30 个非遗项目参与 2025 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并举办 “淮风遗韵” 非遗图片展、“乐享运河” 古琴音乐会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打造出沉浸式、可持续发展的非遗文化体验模式。截至目前,淮北香包布艺等 12 个项目已实现企业化经营,濉溪古城成功入选全国 “非遗与旅游融合创新发展案例”。
此外,今夏淮北文旅格外引人注目。在老电厂 1969 文化街区的夔牛天街,以《山海经》中 “夔牛” 为 IP 形象打造的机械巨兽特色商业街,吸引了大量游客。这头站立时高达 13 米、长 21 米、重达 43 吨的仿生机械夔牛,通体闪耀着炫目的灯光,其逼真的摇摆动作和从牛鼻喷出的 “滚滚牛气”,让现场观众惊叹不已。开街以来,每天最高接待游客近万人次。街区内不仅有美食街、游乐场、电玩城等娱乐设施和各种打卡互动装置,还有承载着淮北工业记忆的淮北工业博物馆,通过保留传送带、控制阀等工业设备,将其融入沉浸式参观动线,让游客仿佛穿越回淮北的旧时光。旧厂房与新业态的完美结合,使得工业文化与文艺气息相互交融,让淮北的工业遗产在文化创意的赋能下成功 “出圈” 。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8-02 15:35:4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