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杜集区暑期托管班解新就业群体难题

  杜集区暑期托管班解新就业群体难题

  盛夏将至,淮北市杜集区的高温与忙碌交织,外卖骑手、快递员等新就业群体正面临一个现实难题:孩子放暑假了,自己却因工作无暇照顾。这一群体的子女暑期托管需求,如同一把悬在家长心头的“隐形秤砣”,既关乎家庭安宁,也牵动社会神经。2025年6月,杜集区委社会工作部、共青团杜集区委联合高岳街道推出了一项精准服务——新就业群体子女暑期免费托管班,用公共服务的温度托起“小候鸟”的假期时光。

  政策落地:从痛点出发的民生工程

  “早上送单高峰期正好是孩子早餐时间,下午最忙的时候又赶上接娃放学,订单和孩子只能二选一。”一位外卖骑手的感慨道出了新就业群体的普遍困境。杜集区通过前期调研发现,辖区内6-9周岁儿童中,约37%的新就业群体家庭存在暑期托管空白。为此,区委社会工作部将托管班定位为“职场父母的后援站”,选址于交通便利的高岳街道刘庄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时间跨度覆盖整个暑期工作日(7月15日至8月15日),每日服务时长达到6小时,相当于为每个家庭节省了近200小时的照护成本。

  报名通道在6月11日开放后,如同“夏日里的一阵及时雨”。据后台数据显示,首日咨询量突破300人次,其中快递员家庭占比达45%,网约车司机家庭占28%。共青团杜集区委负责人王伟在采访中透露:“我们特意将报名截止日设在6月20日,留出半个月的筹备期,确保每个环节像快递分拣系统一样精准到位。”

  课程设计:知识+技能的成长拼图

  走进托管班教室,墙面贴满的手工画作如同打翻的调色盘,孩子们正围坐在一起制作环保灯笼。这里的课程表不是简单的“时间填充剂”,而是由教育专家设计的“五维成长模型”:

  基础看护:采用“班主任+志愿者”双岗模式,确保每个孩子得到相当于“1对8”的照护比例;

  素质拓展:美术绘画课融入本地非遗剪纸技艺,手工制作环节回收快递纸箱改造为创意玩具;

  学业支持:作业辅导区分“基础巩固”与“思维拓展”两个层级,适配不同学习进度;

  安全教育:模拟外卖配送场景设计交通规则游戏,用VR设备演示火灾逃生;

  职业体验:设置“小小快递员”“餐厅点单员”等角色扮演活动,让孩子理解父母工作的价值。

  “以前暑假孩子总盯着手机,现在每天回家都举着手工作业‘求表扬’。”一位参与试运行的家长反馈。第三方评估显示,这种“玩中学”模式使孩子们的主动学习意愿提升了62%,相当于每10个孩子中有6个会主动探索新知识。

  资源整合:政府+社会的协同网络

  托管班的运营背后,是一张多方力量编织的“保障网”。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成立专项基金,像“蓄水池”般汇集了财政拨款、企业捐赠和公益筹款三股活水;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天派驻医护人员,打造“15分钟健康守护圈”;辖区高校大学生志愿者组成“青春助教团”,用“00后”的创意为传统托管注入新活力。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托管班与本地外卖站点建立了“动态排班对接机制”。当骑手遇到临时加班时,只需提前1小时在专属APP提交申请,托管班便可延长服务至晚7点,这项服务被家长们称为“职场应急按钮”。

  社会回声:看得见的温度与未来

  在首批结业仪式上,9岁的乐乐用稚嫩的笔迹写下:“谢谢老师教会我打包礼物,今年爸爸生日我要自己包装快递盒送给他。”这样的瞬间印证了托管班超越照护本身的意义——它既是缓解家长焦虑的“减压阀”,也是滋养亲子关系的“营养土”。

  数据显示,该项目直接惠及200余个新就业群体家庭,间接带动辖区企业夏季用工稳定性提升19%。中国社科院公共服务研究专家评论:“杜集区的实践像一颗蒲公英种子,为其他地区解决新业态劳动者后顾之忧提供了可复制的范本。”随着第二期托管班筹备启动,更多公益企业已伸出橄榄枝,计划将服务范围扩大至10-12周岁青少年群体。

  夜幕降临,党群服务中心的灯光依然明亮。窗内,孩子们正用3D打印笔制作“理想之家”模型;窗外,刚结束晚高峰配送的骑手们陆续赶来接娃。这束照亮“小候鸟”暑假的灯光,正悄然点亮城市文明的新刻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