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淮北濉溪古城汉风市集开市:两汉商贸文化的璀璨再现

  

  在晨曦微露的清晨,濉溪古城凝曦门的青石板上传来阵阵马蹄声与商贩吆喝,一场跨越两千年的时空对话就此展开。2025年5月,这座承载明清规制格局的皖北古城,以汉风市集为媒介,将两汉时期“丝绸之路”未央宫外的贸易盛况,复刻于石板街纵横交错的巷陌之间。这场由濉溪富兴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精心策划的沉浸式文化活动,不仅是对历史文本的具象化演绎,更成为当代人理解中华商业文明源流的活态教科书。

  青石街面上的时空折叠

  650米长的石板街在阳光下泛着釉色光泽,这条因宋代水运码头兴起、明清鼎盛的商贸要道,此刻被汉隶书写的木质店招重新定义。考古研究表明,汉代市集已形成“九市开场,货别隧分”的严密管理体系。濉溪古城运营团队参照《西京赋》记载,将市集划分为“漆器肆”“铁官铺”“帛锦栈”等八大功能区,每个摊位宽度严格遵循汉代“一肆丈二”的规制。身着曲裾深衣的商贩,正用复制的汉代度量衡器具演示交易——青铜钧权称量谷物,象牙算筹结算货款,这种细节还原让省文物保护专家感叹:“连陶制‘市井’印章的钤盖流程都与洛阳汉墓壁画如出一辙。”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当典巷内的“赊贷契约”体验区。工作人员依据居延汉简中的借贷文书,指导游客用汉代“下手书”格式签订简牍契约。当墨迹在松木牍片上晕染开来时,参与者恍然领悟到:现代银行的征信体系,竟与两千年前“市楼皆重屋,有令署以察商贾货财买卖之事”的管理智慧一脉相承。

  八条巷道里的文明对话

  穿过平安里巷的砖雕月亮门,市集西侧的“胡商来朝”剧场正上演着张骞使团带回的葡萄种植技术传授场景。演员们手持新疆尼雅遗址出土的佉卢文契约复制品,演绎着汉代“通关文牒”的核验过程。这种跨越帕米尔高原的文化交融,在濉溪古城的青瓦屋檐下被解构成可触摸的体验:游客可用汉代“五铢钱”模具浇铸锡币,在特设的“西域货栈”兑换和田玉把件或波斯风格琉璃珠。

  临涣古镇非遗传承人王师傅的展位前总排着长队。他的“四神纹”陶器烧制演示,生动诠释了汉代“工商食官”制度下的匠作传承。当朱雀纹瓦当在便携式窑炉中渐渐显色时,观众能清晰看到《淮南子》记载的“陶人弃索,车人掇薪”工序再现。这种将静态文物转化为动态技艺的策展思路,正是濉溪古城入围2024中国旅游产业影响力名单的关键创新点。

  阡陌结构中的经济密码

  市集东北角的“盐铁论”辩论台,每日申时都会上演根据桓宽《盐铁论》改编的互动剧。戴着进贤冠的“大夫”与束发葛巾的“贤良”就国营专营政策展开激辩,观众可投掷特制“五铢钱”参与表决。这种设计巧妙呼应了石板街作为明清时期淮北盐业贸易中心的历史身份。运营方统计显示,该环节使18-35岁游客平均停留时间延长47%,印证了年轻群体对历史经济议题的深层兴趣。

  在凝曦门广场的“市籍登记处”,游客可领取竹简式“通关文牒”,完成八巷打卡后兑换“汉市良商”漆木徽章。这套激励机制暗合汉代“市籍”管理制度,而电子芯片嵌入传统工艺的设计,则体现了运营方“让文物活起来”的现代诠释。

  夜幕降临时,650米石板街两侧的鱼灯渐次亮起,光影在瓦子石上勾勒出《盐铁论》中“京师之钱累百巨万,贯朽而不可校”的繁华意象。这场持续15天的汉风市集,最终以3.2万人次参与、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提升68%的数据,印证了历史文化IP的当代生命力。正如濉溪建投负责人所言:“当现代人在青石板上触摸到汉代商人的指纹时,文化自信便有了最生动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