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淮北食博会:舌尖上的一带一路

  

  四月的淮北,春风裹挟着麦香拂过相山经济开发区。这里,一场以“向新·向质·向未来”为主题的舌尖盛宴——第十二届淮北食品工业博览会正如火如荼地进行。1.3万平方米的展区内,七大主题展馆如七色拼图,共同勾勒出中国食品工业转型升级的生动图景。

  十二载积淀:从地方展会到国际平台

  自2013年创办以来,淮北食博会已从区域性展销会蜕变为辐射全球的行业标杆。十二年间,6000余家国内外企业在此留下足迹,无数产业项目通过这个平台落地生根。漫步在淮北食品产业发展成就馆,一张张老照片记录着从传统作坊到智能工厂的变迁——相山区的面粉加工设备从铸铁滚筒升级为AI控制的无人生产线;本地老字号“濉溪酱园”的陶缸发酵工艺,如今与德国生物技术实现跨界融合。正如参展商李建国所言:“这里不仅是交易场,更是中国食品工业的编年史展厅。”

  绿色与科技:未来食品的双螺旋

  在高端绿色食品展区,一场关于“未来餐桌”的革命正在上演。安徽某企业展示的“零碳大豆蛋白”,通过碳足迹追溯系统,让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从种植到包装的全周期减排数据。隔壁展台,3D打印的植物基牛排纹理逼真,吸引米其林厨师现场雕琢。4月19日举办的2025绿色食品产业加速大会上,专家用“双螺旋”比喻行业发展:“一条链是低碳技术,比如相城开发区推广的光伏温室;另一条链是数字赋能,就像展会上那些能‘听懂’消费者需求的智能货柜。”

  老字号的年轻密码

  老字号展区的人流始终络绎不绝。始创于光绪年间的“临涣酱菜”玩起了跨界联名,与网红茶饮品牌推出“酱香奶茶”,展台前的长队里90后占了大半。传承人王慧娟揭开创新逻辑:“老手艺是根,但必须嫁接新枝。”这种蜕变在数据上得到印证:淮北老字号企业近三年电商渠道销售额年均增长217%,而食博会期间的线下体验又反向带动了线上复购。

  从实验室到餐桌的加速度

  特色农产品展区内,中国农科院最新研发的“黄金小麦”引发关注。这种富含β-胡萝卜素的品种,从实验室培育到食博会首发仅用18个月,创下科技成果转化新纪录。相山工业投资集团负责人用“高铁时刻表”形容这种效率:“过去科研和市场像两列慢车,现在通过食博会的‘轨道’并轨,直达车越来越多了。”大会期间签约的27个项目中,有14个涉及高校成果转化,总投资额突破60亿元。

  舌尖外交:美食版的“一带一路”

  酒水饮料展区宛如微型联合国,格鲁吉亚的红酒商伊万用蹩脚中文介绍陶罐发酵工艺,墨西哥龙舌兰酒展台前摆着二维码“护照”——扫码集章可兑换异国风味礼包。这种“以食会友”的模式成效显著:本届展会国际展商数量较上届增长40%,阿富汗松子、巴西蜂胶等产品通过淮北的保税仓建立了进入中国市场的新通道。

  暮色降临,展馆内的灯光将相山经济开发区映照成璀璨星河。当最后一位观众拎着塞满试吃品的环保袋离开,这场关于味道的盛宴已悄然播下更多种子——正如那位在签约仪式上说出“我们要让淮北成为食品工业的硅谷”的企业家所言,这里的每一次握手,都可能在未来长成一片森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