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数字时代,一段低沉而略带沙哑的军号声,却意外地在互联网上激起了涟漪。这段声音并非来自某个军营的日常作息,而是源自一位九旬老兵刘德贵颤巍巍的嘴唇,和他手中那把锈迹斑斑、陪伴了他近七十年的军号。这个故事,关于一件珍贵文物的失而复得,更关于一段几乎被岁月尘封的记忆的重见天日,它有一个朴素而深情的名字——《我的军号》。
事情始于半年前,退役军人事务局的工作人员在一次例行走访中,来到刘德贵老人简朴的家中。老人精神矍铄,但言谈间总流露出一丝难以言喻的遗憾。在闲聊中,他多次提及一把军号,那是他的“老伙计”,是他在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最亲密的“战友”。然而,这把承载着他大半生记忆的军号,却在多年前的一次搬家中不慎遗失。“每当想起它,心里就空落落的。”老人望着窗外,眼神里满是追忆。
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工作人员将老人的这份牵挂默默记在了心里。回到单位后,他们立即将寻找这把特殊军号列为一项重点工作。然而,时隔久远,线索寥寥,寻找工作如同大海捞针。他们查询了可能的旧物市场记录,联系了老人曾经居住过的街道社区,甚至在一些收藏爱好者论坛上发布了寻物信息,但一次次努力都石沉大海。
转机出现在两个月后。一位本市的红色文物收藏爱好者李先生在整理藏品时,偶然看到了一条网络上的寻物信息。描述中那把军号的细节——号嘴一侧的磕痕、喇叭口处一道细长的划痕,与他几年前从一位旧货商处收购的一把军号特征高度吻合。李先生立刻联系了退役军人事务局。经过仔细比对和历史核实,确认这把军号正是刘德贵老人当年所在部队配发,并且号身上依稀可辨的编号也与档案记录一致。
当工作人员捧着用红布包裹的军号,再次敲开刘德贵老人的家门时,老人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伸出布满老年斑的双手,像拥抱久别重逢的亲人一样,将军号紧紧搂在怀里,眼眶瞬间湿润了。他用手指轻轻摩挲着号身上的每一处痕迹,特别是那道划痕,喃喃道:“这是当年突围时,被弹片擦过的……老伙计,我可算找到你了!”
在随后的一次特别的仪式上,刘德贵老人向来访的年轻人和学生们,第一次完整地讲述了他与这把军号的故事。1948年,年仅16岁的他加入了人民解放军。因为年纪小、眼神好,被选为连队的司号员。从此,这把军号便成了他的武器,他的语言。
“那时候,号声就是命令,就是千军万马的行动指南。”老人回忆道,清晨的起床号唤醒沉睡的营地,冲锋号响起时,战士们便如猛虎下山般扑向敌人,而熄灯号则抚慰着战士们疲惫的身心。他清晰地记得,在一个浓雾弥漫的清晨,部队被敌人围困在山谷中,是他在连长的指令下,冒着暴露位置的风险,奋力吹响了集结号,引导分散的战友们成功突围。“那一次,号声就是生的希望。”
新中国成立后,刘德贵随部队驻守边疆,这把军号依旧陪伴着他。和平年代的号声,少了些许硝烟味,多了几分秩序与庄严。直到他退役返乡,也将这把军号带回了家,视为最珍贵的纪念。军号的遗失,曾是他心中长久的痛。如今,失而复得,不仅弥补了他个人的遗憾,更让一段鲜活的历史得以重现。
更令人动容的是,在相关部门的协助和鼓励下,刘德贵老人决定,将他珍藏的、当年由上级颁发的《号谱》捐赠给即将建成的市革命军事馆。这本泛黄的、用毛笔工整抄录的《号谱》,详细记录了各类号音的含义,是极其珍贵的革命历史文献。老人说:“这把号和这本谱,不应该只属于我一个人。它们记录了一段历史,应该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看到、了解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是怎么来的。”
如今,这把历经战火与岁月洗礼的军号,连同那本珍贵的《号谱》,已被妥善安置在军事馆的展柜中,成为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它们静静地诉说着一位普通士兵的忠诚与奉献,也见证着人民军队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光辉历程。
而刘德贵老人,偶尔还会在家人的陪伴下,去军事馆看看他的“老伙计”。他不再轻易吹响它,但那深藏在皱纹里的记忆,却随着每一次凝视而被唤醒。他说,只要看到它,听到关于它的故事能被后人记住,他就心满意足了。一把军号,连接着过去与现在,它所传递的,不仅是冲锋陷阵的勇气,更是永不褪色的信仰与精神的传承。在城市的另一端,新建的烈士陵园里,每天清晨,依然会准时响起嘹亮的军号声,那声音穿越时空,与展柜中静静陈列的《我的军号》遥相呼应,共同奏响着一曲关于铭记与前进的永恒乐章。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28 14:34:5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1173.html
上一篇
狂奔蚂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