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午後,陽光透過高大的窗戶,斜斜地照進略顯陳舊的法庭,在冰涼的地板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空氣中瀰漫著一種混合了消毒水、舊木頭和某種無形壓抑感的氣息。十七歲的小杰(化名)穿著那件過於寬大的橙色馬甲,低著頭,雙手緊握在一起,指節因為用力而泛白。他的身影在莊嚴的法庭襯托下,顯得格外瘦小單薄。審判長的語氣平緩而威嚴,宣讀著與他年齡似乎不相稱的判決。對於在場的大多數人而言,這只是一起普通的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審理程序;但對於小杰和他身後那個沉默的家庭而言,這一刻,命運的指針被徹底撥動。
小杰的案件並非個例。根據最高人民法院近期發布的數據,在過去一年中,全國法院審結的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數量呈現出新的波動,其中涉及嚴重暴力犯罪的比例雖有下降,但低齡化、手段成人化的趨勢仍引發社會各界的深切關注。小杰的案子,就像一面多棱鏡,折射出當前未成年人犯罪問題的複雜面貌——它不僅是法律問題,更是深刻的家庭、教育和社會問題。
小杰成長於一個典型的城市邊緣家庭。父母早年離異,他隨父親生活。父親忙於生計,常年奔波在外,對小杰的管教方式簡單粗暴,非打即罵。母親重組家庭後,與他的聯繫漸趨稀少。學業上,小杰從小就感到吃力,逐漸成為教室裏的“隱形人”,老師的關注點很少落在他身上。他開始逃學,流連於網吧和街頭,在那裏,他找到了在家庭和學校都未曾獲得過的“存在感”和“認同感”。他結識了一群所謂的“兄弟”,他們講義氣,能“罩”著他。最終,在一次幫“兄弟”出頭的群架中,小杰用隨身攜帶的刀具將對方一人刺成重傷,站上了被告席。
“很多走上歧路的孩子,背後都站著一個功能失調的家庭和一個失效的學校預警系統。”一位長期從事未成年人檢察工作的檢察官李雲(化名)在接受採訪時坦言,他的語氣中帶著一絲疲憊與沉重。“像小杰這樣的孩子,他們往往不是突然變‘壞’的。在犯罪行為發生之前,通常有很長的信號釋放期:學業驟降、行為異常、情緒不穩、長期曠課……如果家庭能給予足夠的溫暖和引導,如果學校能及時發現並介入,如果社區能有有效的支持網絡,很多悲劇或許可以避免。”
法庭在量刑時,充分考慮了小杰的未成年人身份、悔罪表現以及其特殊的成長環境。判決書中特別強調了“教育為主、懲罰為輔”的原則。然而,判決之後,真正的挑戰才剛剛開始。小杰的未來將走向何方?他將如何在鐵窗內重塑自我?社會又將以何種姿態迎接他的歸來?
目前,我國對於犯罪少年的矯正與回歸之路,正在探索中艱難前行。不同於成年犯監獄,未成年人管教所(少管所)更側重於文化教育、技能培訓和心理矯治。目標不僅是限制自由,更是為了重塑人格,賦能未來。記者瞭解到,在一些條件較好的未管所,開設了從初中文化課程到計算機、維修等職業技能培訓的多種班級,並配備了專業的心理諮詢師。然而,資源分配不均、專業人才短缺、矯治效果評估體系尚不完善等問題,仍是擺在面前的現實困境。
更為棘手的是“標籤效應”與社會接納度問題。曾經的“犯罪少年”這個標籤,如同一道無形的枷鎖,即使他們刑滿釋放,也難以真正融入社會。求學之路基本中斷,正規就業市場對他們關閉了大門,周圍人異樣的目光和潛在的歧視,隨時可能將他們推回原來的圈子,導致再犯。“我們付出了巨大努力幫助一個孩子改造成功,但他迴歸社會後,如果處處碰壁,找不到工作,沒有朋友,不被家庭接納,他很可能再次崩潰。”一位未管所的工作人員憂心忡忡地表示,“如何建立一個有效的社會支持體系,幫助這些孩子平穩過渡,是預防再犯罪的關鍵。”
令人些許欣慰的是,社會力量正逐漸加入到這項複雜的系統工程中。一些民間公益組織開始關注這一特殊群體,他們的工作重點放在判決前的社會調查、判決中的合適成年人參與、以及判決後的跟蹤幫教和就業支持上。例如,名為“新芽計劃”的公益項目,就嘗試聯動企業,為有悔改表現、掌握一定技能的歸來少年提供過渡性就業崗位和師傅帶徒式的指導。
心理專家張教授指出:“對犯罪少年的挽救,是一個需要司法、家庭、學校、社區乃至全社會形成合力的長期過程。單純的嚴懲解決不了問題,無原則的憐憫也於事無補。我們需要的是科學的鑑別、精準的干預和持續的關愛。要認識到,他們既是社會秩序的破壞者,某種程度上也是不良環境的受害者。幫助他們,實質上也是在修復社會肌體上的創傷,是在進行一場面向未來的投資。”
回到小杰的故事。在宣判後的法援律師會見中,他一直低垂的頭終於抬了起來,眼中含著淚水,對律師說了聲“謝謝”。這聲“謝謝”背後,是悔恨,是對未來的茫然,或許也夾雜著一絲重新開始的微弱希望。他的故事遠未結束,他的命運之舟將駛向何方,取決於他自身的努力,更考驗著我們這個社會的智慧、耐心和包容度。
每一個犯罪少年背後,都有一個亟待剖析的複雜成因網絡;每一份判決書的背後,都連接著一個家庭的眼淚和一個社會的難題。預防未成年人犯罪,是一場關乎未來、沒有旁觀者的戰役。它呼喚法律剛性之外的柔性智慧,需要懲戒與挽救並重,隔離與融入銜接。只有當法律的理性光輝、教育的潤物無聲、社會的溫暖接納編織成一張堅韌的防護網,才能托起那些迷失的年輕靈魂,真正實現“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古訓,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健康成長,讓類似小杰的悲劇儘可能不再發生。這條路漫長而艱鉅,但每一步探索和努力,都意義深遠。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28 14:32:03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