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利维坦

  沉寂数个世纪的思想巨著,正以一种令人意想不到的方式,在全球化浪潮与数字技术的激荡中重获新生。托马斯·霍布斯于1651年写就的政治哲学奠基之作《利维坦》,其所描绘的“绝对主权”国家模型,似乎正为理解当下世界的一系列深刻变革提供了独特的镜鉴。这本古老的著作不再仅仅是学者书斋中的研究对象,其核心概念正悄然渗透进关于现代国家治理、科技伦理与国际秩序的公共讨论之中。

  霍布斯在英国内战的硝烟中构想出“利维坦”,一个强大的、能终结“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战争状态的共同权力。他认为,人们为了寻求安全与秩序,通过社会契约,将自身的全部权力授予一个主权者,这个主权者——无论是个人还是议会——便成为国家的人格化象征,即“活的上帝”。这一理论的核心在于对秩序与安全的极端重视,其前提是对人性中可能导致混乱的因素的深刻洞察。近日,一场在伦敦举行的关于“数字时代的主权”国际论坛上,多位政治学家不约而同地引用了《利维坦》中的论述。他们指出,在当今世界,民族国家正面临着来自跨国资本、国际组织以及大型科技公司的权力侵蚀,主权边界在信息流、资本流和虚拟空间中变得模糊。而一些国家为应对网络安全、恐怖主义等新型威胁,所采取的强化内部治理和外部防御的措施,在某种程度上可被视为一种“现代利维坦”的构建,其目标依然是霍布斯所强调的保障公民安全这一根本契约。

  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平台的治理模式也引发了与“利维坦”的对比思考。这些虚拟王国拥有数亿甚至数十亿“居民”,它们制定规则、执行裁决、垄断着平台内的“暴力”手段(如封禁账号、限制流量),在很大程度上扮演着数字公共空间秩序维护者的角色。有评论者指出,这些科技巨头的创始人或核心管理层,在其“数字王国”内所拥有的近乎绝对的权力,与霍布斯笔下的主权者有着耐人寻味的相似性。用户通过同意冗长的服务条款,让渡部分权利以换取服务和安全保障,这本身也暗含了某种契约逻辑。然而,当这些私人公司掌握的权力足以影响公众舆论、甚至干预政治进程时,如何对其权力进行制约,防止其成为不受约束的“数字利维坦”,已成为全球监管机构面临的严峻挑战。霍布斯理论中关于权力必须集中且不可分割的论断,与现代社会对分权制衡的普遍追求形成了尖锐的张力,这正是其思想持续引发争辩的焦点所在。

  在国际关系领域,“利维坦”的意象同样挥之不去。有国际关系学者分析认为,当前国际社会某种程度上仍处于霍布斯所描述的“自然状态”,即缺乏一个超越所有国家的共同权力来保证履约与和平。联合国等国际组织虽致力于协调合作,但其权力远未达到“世界政府”的程度。在这种无政府状态下,大国间的战略竞争、地区冲突的此起彼伏,仿佛是对“一切人反对一切人”的古老恐惧在现代层面的重现。一些强国追求绝对安全的行为,有时会被批评者视为试图在本地区扮演“区域性利维坦”的角色,这反而可能加剧邻国的不安全感,引发新的紧张局势。霍布斯的理论提醒我们,在没有一个至高无上的权威来强制执行规则的领域,基于实力的自助行为和安全困境将是难以避免的现实。

  然而,将现代社会简单地类比为“利维坦”无疑是片面甚至危险的。霍布斯的理论自诞生之日起就伴随着巨大的争议,其最大的挑战在于对个人自由的可能压制。批评者始终强调,一个不受制约的绝对权力,本身就可能成为对公民权利的最大威胁。现代宪政民主制度的精髓,恰恰在于通过法治、权力分立和基本权利保障,来防止主权权力蜕变为专制暴政。因此,当代对《利维坦》的再审视,更多是将其作为一个分析工具,用以凸显在追求秩序与保障自由之间存在的永恒张力。它促使人们思考:在高度复杂和不确定性的今天,我们需要多大程度的权威来应对危机?个人自由的边界又在哪里?科技赋予的新权力应该如何被规制才能服务于公共利益而非相反?

  《利维坦》的持久魅力,或许并不在于它提供了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答案,而在于它以其逻辑的严密和思想的锐利,持续地叩问着关于权力、秩序与人性的根本性问题。当世界面临新的混乱与不确定性时,人们总会不自觉地回想起霍布斯那个关于恐惧与秩序的古老寓言。这本厚重的著作静静地躺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其思想的光束却穿透时空,持续照亮着人类对自身政治处境的深刻反思。在可见的未来,关于“利维坦”的讨论仍将继续,因为它所触及的,正是政治生活中那个永恒的核心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