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杨庄街道以“增强党性、提升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

  淮北烈山区多维创新党员教育

  近年来,安徽省淮北市烈山区杨庄街道以“增强党性、提升素质、发挥作用”为目标,将党员教育作为基层党建的“源头活水”,通过分类施策、创新形式、强化实践等举措,构建起多维度的党员教育体系,为基层治理注入强劲动能。这一系列探索不仅破解了传统教育模式的瓶颈,更让党员教育管理有“度”可循,成为推动党建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样本。

  分类管理:精准滴灌破解流动党员教育难题

  针对流动党员“学习难组织、教育难落实、归属感不强”的痛点,黄桥社区率先推出分类管理模式。例如,为外出务工党员建立“云端课堂”,通过微信群、学习平台定期推送微党课;对年老体弱党员开展“送学上门”,结对帮扶确保教育全覆盖。这种“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做法,犹如为不同土壤定制养分,让每名党员都能在适合的环境中成长。街道还通过建立动态台账,将辖区487名流动党员纳入网格化管理,确保教育“不断线”、管理“不脱节”。

  形式创新:从“填鸭式”到“沉浸式”的蜕变

  打破“台上讲、台下记”的单一模式,杨庄街道将教育形式创新作为突破口。一方面引入情景模拟教学,围绕拆迁调解、疫情防控等实际案例开展角色扮演,让党员在“实战演练”中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打造“红色研学路线”,组织党员赴淮海战役纪念馆等教育基地开展现场教学,通过“行走的党课”强化党性锤炼。这种“课堂+现场”“理论+实践”的组合拳,如同为党员教育装上“涡轮增压”,显著提升了学习转化率。2024年开展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党员参与率同比提升35%,群众满意度达92%。

  内容赋能:既要有党味又要接地气

  在教育内容设计上,街道坚持“必修+选修”“共性+个性”双轨并行。除了党章党规等基础课程,还开发了“乡村振兴政策解读”“社区矛盾调解技巧”等30余门特色课程,满足不同岗位党员需求。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锋讲堂”品牌,邀请优秀党员讲述抗疫故事、分享致富经验,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这种“土专家讲土办法”的方式,如同将高大上的理论熬制成“家常养生汤”,既保留核心营养又易于吸收。新庄社区党员王建国在参加电商培训后,带领村民开设网店销售土特产,实现户均年增收1.2万元。

  机制保障:构建教育生态的闭环系统

  为确保教育成效可持续,街道建立起“学用转化”的全链条机制。通过“学分制”量化考核,将学习情况与评优评先挂钩;设立“党员先锋指数”,从志愿服务、履职效能等6个维度进行动态评价。这就像为党员成长安装“GPS导航”,既明确路径又实时反馈。同时投入200余万元改造22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配备VR党建体验设备、电子图书系统等现代化设施,让教育阵地从“老旧教室”升级为“智慧空间站”。

  从流动党员的“归巢计划”到青年党员的“菁英工程”,杨庄街道的实践印证了一个道理:党员教育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而是需要通过制度创新、资源整合、技术赋能形成生态合力。正如街道党工委书记所言:“只有让教育像毛细血管一样渗透到每个党员的工作生活中,才能真正激活基层党组织的细胞活力。”未来,随着“数字党建”“实践学分银行”等新举措的落地,这片热土上的红色引擎必将释放更强劲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