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淮北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曦深入杜集区段园镇

  淮北市督导水污染防治工作

  7月6日,淮北市委副书记、市长蒋曦深入杜集区段园镇,实地督导调研水污染防治工作,一线察看重点河道断面生态治理情况,并对水生态环境保护作出具体部署。此次调研不仅是地方政府落实中央生态环保要求的缩影,更展现了淮北市以“刀刃向内”的决心推动绿色发展,将“绿水青山”的蓝图转化为“治水长卷”上的生动实践。

  以问题为导向:一线督导压实治污责任

  在段园镇重点河道断面,蒋曦市长详细询问了水质监测数据、污染源排查及治理措施落实情况。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结果导向、目标导向”,将管控措施“落细到每一米河道、每一处排污口”。这种“用脚步丈量污染”的调研方式,正是淮北市近年来推行“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机制的延伸——通过修改完善《淮北市地表水断面生态补偿办法》,将国控、省控断面全部纳入量化考核,如同给河道装上“绩效工资表”,倒逼责任单位精准治污。

  科技赋能:水质监测网织就生态防护盾

  调研中,蒋曦特别关注了水质监测体系的建设进展。目前,淮北市正启动12座地表水水质监测自动站和6个浮标站的建设,这些“电子哨兵”投入使用后,可实现每日数据通报、每周污染溯源分析,形成“发现-交办-处置-反馈”的闭环管理链条。这相当于为全市水环境装上了“心电图监测仪”,任何异常波动都能第一时间预警。数据显示,2024年一季度淮北市优良水体比例已达100%,6个汇水区水质全部达到Ⅰ类标准,饮用水源地达标率持续保持100%——这些数字背后,正是科技治污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的成效。

  跨域协同:从单点治理到流域共治

  在督导现场,蒋曦指出要“加强区域协调”,这一要求直指水污染治理的深层难点。淮北市通过颁布《淮北市地表水水质考核管理办法(试行)》,打破行政区划壁垒,建立上下游联动机制。例如针对跨省界河道,推行污染共治、数据共享,如同组建“流域医疗队”,对水体病症进行联合“会诊”。这种协同治理模式,使得以往“各扫门前雪”的分散治理转向全流域系统施治,为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的跨区域环保合作提供了样本。

  长效护航:环保督察与民生诉求双线并进

  此次调研并非孤立行动。早在6月13日,蒋曦就已带队督导中央及省生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整改,将信访件处理与大气污染防治同步推进。这种“整改回头看”的机制,如同给环保工作装上“定时闹钟”,确保问题不反弹。值得注意的是,淮北市近年将群众举报的“黑臭水体”等民生痛点纳入重点整治清单,用“老百姓的鼻子”检验治水成效,真正实现“水清岸绿”的治理愿景。

  站在“十四五”中期的节点回望,淮北市水环境治理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蒋曦市长此次调研中强调的“绿色发展理念”,正在通过自动监测站的数字跳动、补偿机制的奖惩兑现、百姓家门口的清水长流,一步步转化为可感知的生态福祉。正如一位参与治理的环保工作者所言:“现在的淮北,每一条河道都有一本明白账,每一滴水都映照着转型发展的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