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高岳街道:暖心服务织就民生幸福网

  高岳街道:暖心服务织就民生幸福网

  在淮北市杜集区高岳街道,一场关于“温暖”的实践正在悄然改变居民的生活图景。这里没有宏大的口号,只有一次次敲门、一桩桩小事、一张张笑脸,将“民有所呼,我有所应”的理念化作触手可及的温度。街道负责人曾这样描述他们的使命:“紧扣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让每一项举措都成为惠民生、暖民心的具体行动。”

  红色串门:敲开的不只是门,更是心扉

  2024年伊始,一支特殊的队伍穿梭于高岳街道的楼宇巷陌。150余次“红色串门、暖心敲门”活动,让工作人员的脚步成为丈量民情的标尺。他们带着三样“工具”——问需求的本子、摸情况的耳朵、送关怀的双手,尤其对老龄、残疾、孤寡等群体建立动态档案,将社情民意转化为“第一手”服务指南。这种“入户走访”不是走过场,而是像老中医“望闻问切”般精准:某位居民网约车定金纠纷,通过司法所窗口的介入得以化解;独居老人的慢性病用药需求,被纳入网格化服务清单。

  三级联动:党建红绳织就服务网络

  如果把社区比作人体,高岳街道的治理体系就像一套精密的中枢神经系统。区、街道、社区三级党组织联动,如同大脑、神经末梢与肌肉的协作。在“市民之家”设立的“民呼我应”指挥中心,整合了市长专线、城市留言板等五大平台,像一台超级计算机,将分散的诉求编码成统一指令。277个村(社区)配备专职网格员,他们既是“传感器”捕捉微观需求,又是“执行器”落实解决方案。这种设计使得居民不必“跑断腿”,就像现代物流体系,服务从“最后一公里”直达“最后一道门”。

  网格化治理:小格子装下大民生

  11个行政村(社区)的党群服务中心,配合网格服务站,构成了覆盖全辖区的“治理蜂巢”。每个网格员如同工蜂,既采集信息“花粉”,又酿造服务“蜂蜜”。一位社区书记的日常工作日志显示:上午调解邻里噪音纠纷,下午为残疾家庭代办医保,晚上在微信群回应垃圾分类咨询。这种“大事小事不出格”的模式,让居民感受到“被看见”的安全感。数据印证了实效——某网格通过日常走访发现3户居民存在就业困难,街道联合人社部门一周内完成技能培训对接。

  科技赋能:冷屏幕背后的热回应

  当互联网成为新时代的“民意广场”,高岳街道选择用技术升温。整合后的数字平台不仅能“接单”,更会“派单”“跟单”。比如某居民通过“微邻里”反映路灯故障,系统自动定位到网格员手机端,2小时内完成检修。这种响应速度,相当于外卖平台解决民生“订单”,而评价体系则是居民满意度调查。正如一位党群工作者所言:“键盘鼠标代替不了面对面,但能让面对面更高效。”

  在政策与民生的交汇点上,高岳街道用“暖心服务”重新定义了公共产品的交付方式。从司法窗口明辨是非的“定心丸”,到党群服务中心24小时亮着的灯,这些细节堆叠成居民口中的“获得感”。当政府工作报告强调“推进教育公平”“加强医疗卫生服务”时,这里的实践给出了具象答案——它可能是网格员手里的一本病历,也可能是法律顾问桌上的一份合同,但归根结底,是人对人的承诺。

  这种治理创新的深层价值,或许在于它打破了“政府做事”与“百姓领情”的二元对立。当一位独居老人说“他们记得我爱吃荠菜饺子”时,公共服务已从制度条款升华为情感契约。正如街道负责人所说:“我们不要‘盆景式’的亮点,要的是家家户户推窗可见的风景。”在这幅风景画里,每一笔勾勒都是对“人民至上”最朴素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