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安徽淮北的田野上已铺开一片新绿。秧苗如士兵列阵般整齐地扎根于水田

  淮北沉陷区变身稻浪绿洲

  盛夏时节,安徽淮北的田野上已铺开一片新绿。秧苗如士兵列阵般整齐地扎根于水田,微风拂过,泛起层层绿浪,预示着几个月后“稻花香里说丰年”的盛景。这片曾被采煤沉陷困扰的土地,如今正以科技为笔、生态为墨,绘就一幅现代农业的转型画卷。

  从沉陷区到丰产田:土地修复的绿色奇迹

  淮北市杜集区傅洼村的稻田,曾是采煤沉陷形成的洼地。2022年,这里首次实现规模化水稻种植,金秋时节沉甸甸的稻穗让村民惊叹“塌陷地也能长出金疙瘩”。通过填土复垦、水系重构等技术,原本无法耕作的“伤痕土地”变成了连片高产田。当地农民形容这一变化:“过去低头看煤渣,现在抬头数稻穗”——土地功能的转变背后,是淮北推进生态修复与农业生产的协同发展。

  机械化插秧:现代农业的“速度与激情”

  2024年6月的杜集区田间,插秧机取代了传统的弯腰劳作。官庄村的农户驾驶着钢铁“秧马”,一天可完成50亩稻田的移栽作业,效率是人工的20倍以上。这种被农民称为“铁插秧”的钵体毯状苗机插技术,能将秧苗以厘米级精度定位,配合智能导航系统,确保每株秧苗的株距、深度完全一致。朔里镇的老农王德富感慨:“以前全家老小齐上阵要忙半个月,现在两台机器三天就‘绣’完整个村的田。”

  品种选择:粳稻主导的“北稻密码”

  与安徽南部籼稻为主的种植格局不同,淮北平原依托昼夜温差大的气候特点,重点推广抗倒伏、耐寒的粳稻品种。农技专家采用“增密抗逆”栽培法,将传统每亩1.2万穴的种植密度提升至1.6万穴,如同把单排合唱队变成方阵合唱团,通过群体优势抵御干旱和病虫害。杜集区农业站的数据显示,该技术使2024年早稻预计增产达15%,稻米蛋白质含量同步提高2个百分点。

  科技赋能:藏在稻田里的“智慧大脑”

  在傅洼村的稻田边,立着几个不起眼的白色小盒子——这是物联网墒情监测仪。它们像“农田护士”般24小时监测土壤含水量,数据实时传输到农户手机APP。当系统预警田块缺水时,智能闸门会自动引水灌溉,将传统“看天浇水”变成“按需供水”。配合无人机精准施肥、多光谱病虫害预警等“黑科技”,当地水稻种植已实现“播种-管理-收获”全流程数字化。

  等待丰收:从稻浪到稻香的生命周期

  7月的阳光为秧苗注入蓬勃生命力。农谚云“六月晒田如炼油”,此时正是水稻分蘖关键期。站在田埂上望去,新插的秧苗已展开第五片真叶,根系如网络般在地下悄然延伸。根据生长周期推算,9月下旬将迎来扬花期,届时稻花特有的清香会弥漫整个淮北平原。农业专家预测,若后期天气正常,2025年杜集区水稻亩产有望突破650公斤,创采煤修复区产量新高。

  在这片经历生态涅槃的土地上,每一株稻苗都是人与自然和解的见证。当秋风吹过沉陷区改造的万亩良田,翻滚的稻浪将诉说一个关于重生与希望的故事——不仅关乎粮食安全,更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层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