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煤都变荷城的绿色蝶变
在皖北平原的腹地,一座曾以“乌金”为名的城市正悄然蜕变。淮北,这个因煤而兴的工业重镇,如今以满城青翠与荷风雅韵重新定义了自己的城市名片。当七月的骄阳洒向桓谭公园千亩荷塘,翠叶翻浪、红蕖摇曳的景象,恰如这座城市由“黑”转“绿”的生动隐喻——昔日矿坑遍布的煤都,如今已成为长三角地区生态旅游的新地标。
资源型城市的华丽转身
六十载砥砺前行,淮北的转型之路堪称中国资源型城市涅槃的经典样本。曾经依赖煤炭单一产业的经济结构,如今已发展为多元产业协同并进的格局,光伏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等绿色产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种“破茧成蝶”的蜕变,不仅体现在经济数据的跃升上,更深刻重塑了城市肌理——采煤沉陷区化身湿地公园,工业废墟上生长出文化街区,连空气都浸润着草木清香。2021年国家发改委推动的沪苏浙城市结对帮扶政策,更为淮北注入新动能。与徐州构建的“产业+技术+人才”合作模式,让这座转型中的城市既保有皖北的质朴底蕴,又吸纳了长三角的开放气质。
夏日限定:千亩荷塘的视觉盛宴
每逢七月,桓谭公园便成为淮北最富诗意的存在。上百种荷花在千亩水域竞相绽放,粉瓣金蕊的“醉仙颜”、雪青镶边的“瑶池幻影”、重瓣叠翠的“帝王莲”……每一株都是自然匠心的杰作。晨雾中,露珠在荷叶上滚动如散落的珍珠;暮色里,晚风送来暗香如远方的琴声。摄影爱好者常在此捕捉“小荷才露尖尖角”的灵动,或是“接天莲叶无穷碧”的壮阔,无人机镜头下的荷塘更似打翻的调色盘,将生态之美演绎到极致。公园管理处创新推出的“荷塘月色”夜游项目,让游客可乘摇橹船穿行花海,体验“误入藕花深处”的古典意境。
生态为底的文化解码
淮北的旅游魅力远不止于自然景观。当游客沿着荷塘边的石板路漫步,不经意就会与千年历史相遇:相山风景区岩画记载着汉代先民的生活密码,隋唐大运河博物馆用出土瓷片讲述“水上丝绸之路”的辉煌,临涣古城的老茶馆里仍飘荡着江淮民俗的烟火气。这种“生态打底、文化点睛”的独特气质,使得赏荷之旅升华为跨越时空的对话。当地文旅部门巧妙地将荷元素融入文创产品,如以荷花为形的陶瓷香薰、印有《爱莲说》的竹简书签,让游客把“淮北韵味”带回家。
从矿区到景区:全域旅游新图景
城市转型的深层变革,体现在旅游线路的精心设计中。化家湖生态度假区的前身是煤炭运输码头,如今碧波荡漾处可见白鹭翔集;龙脊山风景区曾因过度开采裸露山体,现在满目苍翠成为户外爱好者的天堂。最具象征意义的是“黑色记忆·绿色新生”工业遗址旅游带,保留的矿车轨道变身观光小火车,选煤厂建筑改造为现代艺术馆,用反差美学诠释发展理念的革新。配套建设的智慧旅游系统,让游客通过手机AR技术就能查看荷花的植物学知识,或虚拟重现运河码头的漕运盛况,传统与现代在此完美交融。
实用指南:沉浸式体验攻略
对于计划夏季来访的游客,最佳赏荷周期为7月上旬至8月中旬,清晨6-8点光线最利创作。除桓谭公园外,濉溪老城石板街的荷塘小院、隋唐运河遗址的湿地荷丛都是小众取景地。建议搭配体验淮北特色“荷宴”:荷叶包裹的糯米鸡、莲藕炖制的羊肉汤、新鲜莲子制作的甜羹,味蕾也能感受季节馈赠。若时间充裕,可参加每周六在荷塘畔举行的非遗市集,观看临涣泥塑艺人用河底胶泥捏制荷花,或跟着柳编传承人用芦苇编织莲蓬灯——这些活态文化体验,正是淮北“软实力”的最佳注脚。
当夕阳为荷塘镀上金边,远处新城区玻璃幕墙反射着璀璨光芒,此刻的淮北仿佛同时凝固了两个时空:一边是60年转型路上笃行的足迹,一边是生态新城绽放的无限可能。这座城市的蜕变告诉我们,真正的复兴不仅是经济的增长,更是让每一寸土地都焕发生命力,让每个季节都有故事可讲。正如那田田莲叶,既扎根于淤泥,又向往着蓝天。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碗 于 2025-07-01 11:14:2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4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