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头条新闻> 正文

淮北市商务局多措并举助力外贸企业纾困发展

  近年来,面对全球贸易环境的复杂变化,淮北市商务局深入贯彻落实省市两级政策部署,通过政策宣导、金融保障、物流支持等多维度举措,为外贸企业纾困解难,助力区域经济稳中求进。以下从具体措施入手,解读淮北市商务局如何织密服务网络,为外贸企业注入发展动能。

  政策宣讲“送上门”,企业困惑“面对面”解决

  为打通政策落地的“最后一公里”,淮北市商务局梳理印发了省、市两级《外贸政策宣传手册》,并组织专题宣讲会3次,覆盖全市重点外贸企业。这种“手册+培训”的组合拳,将晦涩的条文转化为企业易懂的实操指南。例如,手册中关于出口退税的流程被拆解为“三步走”,并附上淮北市本地海关联络方式,企业负责人直言:“以前要跑多个部门咨询,现在翻一页纸就找到答案。”

  出口信保“兜底”,小微企业吃下“定心丸”

  针对外贸交易中的应收账款风险,市商务局联合中信保安徽分公司、太平洋财险淮北中心支公司,为80家小微外贸企业办理出口信用保险统保业务。这一举措如同为企业穿上“防弹衣”,其中淮北市三禾发展有限公司通过保险理赔,成功追回巴西客户拖欠的8.2万美元货款,相当于该企业半年的利润总额。数据显示,参保企业出口订单违约率同比下降12%,显著提升了企业“敢接单”的信心。

  海铁联运“降成本”,物流补贴“添动力”

  在物流端,市商务局推动“淮北-青岛”海铁联运专项政策落地,为企业提供运费补贴。以一家年出口额500万美元的建材企业为例,采用该线路后,每个集装箱物流成本降低约800元,全年节省费用相当于多雇佣两名业务员。政策有效期至2025年,目前已有超过30家企业提交补贴申请。这种“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有效缓解了内陆城市外贸物流成本高的痛点。

  展会平台“搭桥梁”,国际市场“拓新路”

  市商务局还通过组织企业参加境内外展会,帮助企业“用最小成本试水最大市场”。去年以来,淮北食品机械企业通过德国科隆展签约订单金额超200万欧元,其中一家企业首次接触中东客户便达成长期合作协议。展会期间,商务局工作人员全程跟进,提供翻译、法律咨询等配套服务,被参展企业称为“移动的服务中心”。

  政企联动“深挖潜”,长效机制“稳预期”

  值得注意的是,这些措施并非孤立运作,而是形成了“政策-金融-物流-市场”的全链条支持体系。市商务局每季度召开外贸企业座谈会,建立“问题收集-分类处置-反馈评估”闭环机制。例如,针对企业反映的汇率波动风险,近期正筹备外汇避险产品培训会。这种动态响应机制,如同为企业安装了“政策导航仪”,确保支持措施与企业需求同频共振。

  从政策宣贯到风险防控,从降低成本到开拓市场,淮北市商务局的系列举措既着眼当下纾困,更注重长远发展。正如一位经济研究者评价:“这些措施抓住了外贸企业的核心痛点,用政府服务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为内陆城市外贸转型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未来,随着更多精细化政策的落地,淮北市外贸企业将在风浪中锻造出更强劲的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