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春季,安徽淮北的街头巷尾总会被一片“白色雪花”笼罩——这并非冬日残影,而是杨树雌株成熟后飘散的飞絮。这些轻盈的绒毛虽无毒无害,却给市民出行、环境卫生带来显著困扰,甚至可能引发呼吸道不适或火灾隐患。面对这一持续多年的生态治理难题,淮北市林业部门近年来打出综合治理“组合拳”,从树种结构调整到技术干预,逐步破解杨絮困局。
科学溯源:雌株资源底数摸排奠定治理基础
杨絮问题的核心在于雌性杨树。这类树木在果实成熟期(4月下旬)释放大量带绒毛的种子,借助风力传播繁衍。淮北市早年大规模种植的雌株杨树如今已进入生殖旺盛期,成为飞絮主力军。2024年,省林业局与住建厅联合印发的《皖北地区杨树品种优化和树种结构调整工作方案》明确提出,需首先摸清雌株资源分布,建立动态数据库。通过GPS定位、树种鉴定等技术,林业部门已对主城区及周边乡镇的杨树完成“性别普查”,为后续精准治理提供数据支撑。
结构性改革:乡土树种替代降低杨树比例
减少杨树种植量是治本之策。数据显示,2013年至2017年间,安徽省通过引导农户改种木本油料、果树及香椿、楝树等乡土树种,将杨树在新造林中的占比从10%压缩至3%以下。具体到淮北地区,杨树造林面积更从30余万亩锐减至3万余亩,相当于用六年时间腾退了90%的杨树“领地”。这种调整不仅缓解飞絮问题,还提升了生物多样性——楝树的花期能吸引传粉昆虫,香椿的经济价值则帮助农民增收,形成生态与经济双赢格局。
技术干预:从短期缓解到长期防控
对于现存成熟雌株,淮北采取分阶段治理策略。短期内,通过高压水枪冲洗树冠、喷洒植物生长调节剂抑制花芽分化等手段,可减少60%-70%的飞絮产生量。在部分重点路段,林业人员还会在飞絮高峰期铺设阻燃网,防止堆积的杨絮引发火灾。长期来看,嫁接雄株枝条的“变性手术”正在试点:将雌株树冠替换为不产絮的雄株接穗,既保留树木的生态功能,又避免砍伐带来的资源浪费。这项技术已在相山公园等地取得显著成效。
多元共治:政策引导与公众参与并重
治理飞絮不仅是政府单方面行动,更需要社会协同。淮北市通过发放树种置换补贴(每株最高150元)、举办“认养一棵树”公益活动,鼓励社区和市民参与替代种植。在烈山区,由退休教师组成的“护绿志愿队”定期巡查记录杨絮飘散情况,为管理部门提供实时反馈。这种“政府搭台+群众唱戏”的模式,让环境治理从行政指令转变为全民自觉。
未来展望:从单一治理到生态体系重构
根据省林业局规划,到2027年皖北地区将基本完成杨树种质资源库建设,并培育出低絮速生新品种。淮北正借此契机推动城市绿化升级——在新建的南湖湿地公园,乌桕、榉树等观赏树种与耐旱灌木组成复合植被层,既杜绝飞絮隐患,又打造四季皆景的生态名片。正如市林业局负责人所言:“治理杨絮不是简单砍树,而是用科学手段重构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每一片绿叶都发挥最大价值。”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5-14 17:31:37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2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