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淮北杜集区惠民新举措: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程全面启动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老旧小区居民尤其是老年群体的生活便利性问题日益凸显。淮北市杜集区积极响应民生需求,将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工程纳入城镇改造重点任务,通过政策扶持与财政补贴双轮驱动,让“悬空老人”实现“一键直达”的梦想。截至目前,全区已完成加装电梯19部,40余部正在施工,20余部进入许可办理阶段,市区两级财政已拨付补贴125万元。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居民上下楼难题,更成为城市更新与社区服务升级的标杆案例。

  政策支撑:从制度设计到资金保障

  杜集区加装电梯工程的核心依托是淮北市出台的《既有住宅加装电梯工作实施方案(试行)》。文件明确规定,未列入征收改造范围的老旧住宅,在符合安全、规划等条件下均可申请加装电梯。为降低居民负担,市区财政对每部电梯补助20万元,并通过《财政资金补助实施办法》细化补贴流程,确保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畅通无阻。

  政策亮点在于“精细化”与“高效率”。一方面,编制了从意见征询到竣工验收的全流程操作指南,简化审批材料,压缩办理时限;另一方面,成立专项工作组,协调住建、消防等多部门联合审查,避免居民“多头跑”。例如,某小区居民从提交申请到开工仅用45天,较以往缩短近30%时间。

  居民参与:协商共治破解“众口难调”

  加装电梯涉及楼层利益差异,低层住户的配合度常成为项目推进的“堵点”。杜集区创新采用“居民议事会+专业调解”模式,由社区牵头组织协商,结合“费用分层分摊”方案(高层出资比例通常高于低层),平衡各方诉求。政策研究者指出,这种“共建共治”机制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针对部分家庭经济困难的情况,除财政补贴外,还探索引入公积金提取、分期付款等灵活方式。例如,矿山集街道某小区通过“政府补一点、业主凑一点、企业让一点”的模式,将单户最高出资额控制在3万元以内,显著提升参与意愿。

  技术赋能:安全与美观的双重升级

  工程实施中,杜集区严格遵循“不破坏建筑主体结构”的原则,采用装配式电梯井道等新技术,缩短施工周期至2个月内,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干扰。设计上注重与原有建筑风貌融合,如选用透光玻璃幕墙避免遮挡采光,加装隔音材料降低运行噪音。

  后期维护则引入“智慧管养”系统,通过物联网实时监测电梯运行状态,并委托国有平台企业——杜集区城市更新建设发展有限公司统筹管理,确保长期服务能力。这种“建管一体”模式有效解决了传统加装电梯“有人建、无人修”的痛点。

  未来展望:从“住有所居”到“住有优居”

  杜集区住建局透露,下一步将结合《淮北市城市更新办法(征求意见稿)》,把加装电梯与小区适老化改造、停车位扩容等工程同步规划,打造“全龄友好”社区。例如,计划在高岳街道试点“电梯+连廊”改造,解决老旧住宅公共空间狭窄问题。

  城市规划专家评价,这一工程不仅是民生实事的缩影,更是城市存量更新的一种范式——以“小而美”的微改造激活社区活力,为类似城区提供“淮北方案”。随着更多电梯投入使用,杜集区的老旧小区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居民幸福感提升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