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落幕的第80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地平线单元中,一部名为《我来过》的中国独立电影悄然首映。没有炫目的明星阵容,也没有浩大的宣传声势,这部由青年导演林薇执导、以极低成本完成的影片,却凭借其粗粝而真挚的叙事,在放映结束后获得了长达十分钟的掌声,不少影评人将其誉为“一部重新发现普通人尊严的真诚之作”。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中国南方一个即将因城市扩建而消失的小镇。主人公是一位年近六十的送水工,李有成。他日复一日地骑着破旧的三轮车,穿梭于小镇迷宫般的街巷中,为数不多的客户送着桶装水。导演林薇采用了近乎纪录片式的跟随镜头,默默记录下李师傅与小镇上各式人等的短暂交集:有独居多年、总是抱怨水有味道的退休教师,有经营着小理发店、爱打听是非的老板娘,也有家中总有聚会、吵闹不停的年轻租客。水,成了他进入别人生活的唯一由头,而他也像水一样,静静地流过,不被留意,直至蒸发。
然而,电影的张力并非来自于戏剧性的转折,而是隐藏在李师傅沉默外表下的秘密。在一次为镇上的老裁缝送水时,他发现老人已悄然离世。这件事深深触动了他。从那天起,他在送水之余,开始用一台老旧的卡片相机,偷偷为那些独居的、年迈的客户拍下一张照片。他没有告诉任何人,只是默默地拍下他们坐在藤椅上的侧影、在厨房忙碌的背影、或者窗台上的一盆花草。他将这些照片仔细地收藏在一个铁盒里,盒子上用粉笔写着“我来过”。
“我想捕捉的是一种存在的证明。”导演林薇在首映后的交流会上这样解释,“对于李有成而言,他害怕这些孤独的个体就像那个老裁缝一样,无声无息地消失,仿佛从未存在过。他用这种笨拙的方式,对抗着巨大的遗忘。而他自己,这个社会的‘透明人’,也在通过这个举动,确认自身的存在价值。”
电影的拍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近乎偏执的坚持。剧组仅有七人,全部拍摄均在小镇实地完成,大部分演员均为当地非职业演员。饰演李有成的演员张建国,本身就是一位从工厂退休后闲不住而去做零工的老人。他的表演毫无雕琢痕迹,每一个眼神,每一次沉默的喘息,都承载着岁月的重量,让观众仿佛能透过银幕,触摸到他那件被汗水浸透又风干无数次的蓝色工装。
影片最动人的一幕,是结尾处李有成自己对着理发店的镜子,用那台卡片相机,艰难地为自己拍下了一张模糊的自拍照。这是他唯一一张属于自己的照片。他将照片放入铁盒,与其他人的照片放在一起。这个简单的动作,完成了一个关于尊严与记忆的闭环:他记录了他人,最终也记录了自己。他来过,他看见,他记录。
《我来过》没有提供廉价的慰藉或煽情的泪水。它平静地讲述着边缘与主流的擦肩而过,讲述着现代化洪流中即将被淹没的个体微光。但正是这种克制与尊重,赋予了影片一种深沉的力量。它提醒着我们,在追逐宏大叙事与光鲜成就的同时,不应忘记那些构成社会最基础肌理的普通人。他们的生活同样充满细节、情感与挣扎,他们的生命轨迹同样值得被看见、被记住。
正如一位意大利影评人在报道中所写:“这部电影拥有一种安静的革命性。它不是在呐喊,而是在轻声耳语,但这耳语却足以穿透心灵最坚硬的外壳,让我们思考:究竟是谁在书写历史?又是谁,真正地‘来过’这个世界?”《我来过》的成功,或许正意味着在全球化语境下,这种聚焦个体生命体验、充满人文关怀的叙事,永远拥有打动人的力量。
本文由作者笔名:淮北新闻网 于 2025-09-19 10:29:21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