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三河市近日上演的"灰底白字"招牌改造工程,将知名茶饮品牌蜜雪冰城的红底标识强行褪色。这场以"城市规划"为名的色彩整肃运动,暴露出基层治理中根深蒂固的权力傲慢与审美贫困。当城市管理文件尚未出台,行政执法已先行一步,这种"未批先改"的治理逻辑,折射出某些地方政府对法治边界的僭越。
一、行政美学暴力的轮回
从"丧葬风"到"色谱禁令",城市管理者对商户招牌的干预始终在低水平重复。三河市此次将红黑蓝三色列入禁用名单,看似规避了既往舆论诟病的灰白主调,实则陷入更深的治理误区。这种对商业标识的强制去色化处理,本质上是将行政管理异化为视觉独裁,用官僚审美取代市场选择。据天眼查数据显示,仅2023年全国就有超2000起商户因招牌改造产生行政纠纷,这种治理惯性已成营商环境的显性威胁。
二、法治空窗期的权力裸奔
"文件未至,执法先行"的操作模式,暴露了基层治理的法治贫血症。根据《行政许可法》规定,行政机关实施行政管理应当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进行。三河市城管部门在缺乏规范性文件依据的情况下,擅自扩大解释城市规划条例的行为,已构成对《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第59条的实质性违反。这种"口头行政"的治理方式,本质上是对"法无授权不可为"原则的践踏。
三、城市美学的治理辩证法
商业招牌作为城市视觉语言的有机组成部分,其生命力恰恰在于多元共生的美学张力。上海南京路的霓虹灯牌、成都宽窄巷子的木质匾额、香港弥敦道的立体灯箱,这些各具特色的商业标识共同构成了城市的文化指纹。城市管理者应当深谙"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的平衡艺术,通过制定柔性技术标准取代刚性的色彩禁令,在秩序与活力间寻找动态平衡点。
四、营商信心的微观载体
一块招牌的改造成本或许不过千元,但其背后摧毁的是市场主体对法治环境的预期信心。中国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2023年调研显示,63.5%的受访企业将"政策连续性"视为投资决策的首要考量。当商家随时面临"朝令夕改"的行政干预,当城市街道沦为权力美学的试验场,这种不确定性预期将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致命伤。
城市治理现代化绝非简单的视觉统一化运动,而是法治精神与市场规律的深度契合。那些被抹去的红色招牌,消失的不仅是商业标识的色彩,更是城市经济的活力基因。唯有将权力关进法治的笼子,让市场重掌美学的画笔,才能绘就真正动人的城市天际线。毕竟,参差多态乃幸福本源,这既适用于商业生态,更应是现代治理的哲学自觉。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张 于 2020-01-23 10:21: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