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北矿业人才战略驱动高质量发展
在皖北大地这片资源沃土上,淮北矿业集团正以人才为笔,绘制出一幅高质量发展的创新画卷。走进其绿色化工新材料研究院实验室,身着白色工作服的科研人员聚精会神地调试着PBAT生物降解材料的生产参数,这一幕恰似企业创新基因的微观呈现——而驱动这些技术突破的核心引擎,正是其独具特色的人才战略体系。
柔性引智与刚性引才的双轮驱动
传统资源型企业转型往往面临人才结构单一化的困境,淮北矿业集团却通过"刚柔并济"的引才模式打破窠臼。2024年,集团同步引进238名高校毕业生与73名市场化技术骨干,形成"博士领衔攻坚+硕士中坚支撑+实战派技术骨干落地"的金字塔结构。这种配置犹如精密齿轮组,博士后负责突破材料科学前沿课题,硕士团队转化实验室成果,而来自行业的技术骨干则像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确保创新成果快速应用于生产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集团通过"揭榜挂帅"机制,将12项关键技术难题公开招标,吸引产学研各方人才组团攻关,这种"英雄不问出处"的开放姿态,让创新效率提升近40%。
芦岭矿样本:人才培育的生态化实践
在淮北矿业集团的版图中,芦岭矿的人才战略堪称教科书级的案例。该矿摒弃传统"挖人输血"模式,转而构建包含技能培训、职业通道、创新激励在内的生态化培育体系。年轻工程师在这里既能参与"名师带高徒"的传帮带项目,又可通过内部创业机制获得研发经费支持,这种"既给鱼竿又建鱼塘"的做法,使得基层技术人员的专利申报量三年增长300%。更值得借鉴的是其"问题导向型"培训机制,将井下支护改造、瓦斯预警系统升级等实际难题转化为培训课题,让人才成长与企业需求始终保持同频共振。
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熔炉
淮北矿业集团深谙"独行者速,众行者远"的道理,其绿色化工研究院已成为聚合高校智力的重要平台。在这里,中国矿业大学的教授团队定期驻厂指导,安徽理工大学的研究生带着课题入驻实验室,形成"学术研究-技术开发-产业应用"的闭环链条。这种模式犹如将高校的"理论火种"与企业"实践燃料"置于同一熔炉,催生出可降解塑料催化剂等具有市场潜力的创新成果。集团更设立专项转化基金,对产学研合作项目给予最高500万元的配套支持,确保实验室里的"盆景"能成长为产业森林里的"风景"。
改革机制释放人才红利
“人才战略的深层逻辑是制度创新”,淮北矿业集团五年来的改革实践印证了这一论断。通过推行"三项制度"改革,建立"能上能下、能增能减、能进能出"的市场化用人机制,将薪酬包与科研产出、效益创造直接挂钩。这种设计就像为人才安装上"涡轮增压器"——某技术团队因攻克智能开采系统难题,当年获得超百万元奖励,相当于传统岗位三年的收入总和。同时实施的"管理、技术、技能"三通道晋升体系,让擅长操作的工匠型人才不必挤管理独木桥,也能通过技能等级评定获得副总工程师级别的待遇。
站在"双碳"目标与数字化转型的历史交汇点,淮北矿业集团的人才战略已超越单纯的人力资源管理范畴,进化为驱动企业质效跃升的核心操作系统。当同行还在为"招人难、留人难"困扰时,这里已形成"人才吸引-价值创造-反哺生态"的良性循环。其经验启示我们:资源型企业的转型,本质上是人才密度与知识厚度的竞赛,唯有将人才置于创新坐标系的原点,才能在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行稳致远。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张 于 2025-07-02 14:23:58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4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