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烈山区曾因煤矿开采留下深重的生态伤痕,如今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启动

  

  烈山区曾因煤矿开采留下深重的生态伤痕,如今一场规模空前的生态修复工程正式启动,这片千亩矿区即将蜕变为碧波荡漾的湿地公园。这一转变不仅是自然的重生,更是城市发展理念的革新——将"工业伤疤"缝合为"生态绿肺",为居民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样板。

  从矿山到湿地:一场生态系统的外科手术

  烈山矿区生态修复工程的核心区域位于烈山镇,首期工程已对17万平方米的烈山、卧牛山废弃采石场展开"山体修复手术",包括危岩清理、坡面加固等关键技术措施。工程借鉴了邻近南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的成功经验——该公园是全国首个煤矿沉陷区改造的湿地公园,其5000亩水域如同镶嵌在城市中的蓝宝石,证明了矿区生态再生的可行性。此次修复将采用"土壤-植被-水文"三位一体修复模式,通过重建172公顷农林用地提升固碳能力,相当于为地球安装170个标准足球场大小的"天然空气净化器"。

  科技赋能修复:地下采空区的生态密码

  针对煤矿地下巷道开采的特殊性,工程团队创新性提出"立体修复"方案。地表采用微生物改良技术修复板结土壤,中层利用耐旱植物根系固定松散岩层,深层则通过智能监测系统预防塌陷风险。这种分层治理模式,如同为大地穿上量身定制的"生态防护服"。项目特别引入植被固碳量化评估系统,预计建成后年固碳量可达常规森林的1.8倍,这些数据将实时传输至烈山区生态环境分局的智慧平台,成为全国矿山修复的"数字教科书"。

  绿水青山的民生账本

  "以前这里是灰蒙蒙的采石场,现在带孩子来能看到白鹭了。"当地居民的感慨道出工程最直观的价值。未来湿地公园将形成20.5平方公里的生态景观带,相当于2870个标准泳池的水域面积,不仅调节区域微气候,更为市民提供观鸟栈道、湿地课堂等沉浸式体验空间。烈山区政府测算显示,生态改善使周边地块价值提升30%,真正实现"环境增值"与"民生福祉"的双赢。

  长效机制的绿色承诺

  工程背后是烈山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深层变革。区政府将矿山修复纳入领导干部生态考核指标,建立"项目负责人+技术专家+社区监督员"的三方共管机制。生态环境分局定期发布修复进度报告,邀请市民参与水生植物认养,这种"阳光修复"模式让公众成为生态治理的参与者而非旁观者。正如项目总工程师所言:“我们不是在简单种树挖湖,而是在编写一部活的生态修复指南。”

  当推土机的轰鸣被蛙鸣鸟啼取代,烈山矿区的蜕变印证着一个真理:最先进的工业文明,终将学会与自然握手言和。这片新生的湿地不仅是淮北市的生态名片,更将成为全国资源型城市转型的绿色坐标。在这里,每一株芦苇的摇曳都在诉说——人类给大地以伤痕,大地报人类以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