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淮北烈山:数字农业种出新未来

  在皖北平原的腹地,一座占地923亩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园正悄然改变传统农耕的面貌。烈山区古饶智慧农业产业园一期工程的智能玻璃温室与连栋温室已拔地而起,总建筑面积达17.85万平方米,如同一座“植物工厂”矗立在梧桐大道东侧。这座总投资4亿元的产业园,不仅承载着淮北市农业数字化转型的雄心,更成为皖北地区“菜篮子”工程升级的标杆。随着一号温室建设完成并计划于九月底投入种植,当地农业正迈入“用数据种地”的新阶段。

  科技赋能:从“靠天吃饭”到“按数据生产”

  走进产业园的核心区,372亩的土地上布满传感器和自动化设备,它们像神经末梢般实时监测温室的温度、湿度、光照和二氧化碳浓度。通过数字化育苗和直体栽培技术,作物生长周期缩短30%,产量提升近50%——这相当于传统农田中“一季变两季”的效率飞跃。项目运营方安徽兴丰绿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技术人员解释道:“无土栽培系统就像给植物打点滴,营养液通过智能算法精准配比,连番茄的甜度都能控制。”这种精细化操作,彻底颠覆了农民对“亩产”的认知边界。

  产业链重塑:从田间到餐桌的数字化闭环

  产业园的野心不止于生产端。依托智能化管理平台,每一株幼苗从栽种到采收的全生命周期数据都被记录,消费者扫描二维码即可追溯蔬菜的“成长日记”。这种透明化供应链,正是响应了2023年以来国家关于“菜篮子”数字化保供的政策导向。更值得注意的是,园区同步开展智慧农业培训,已有200余名当地农民学习操作自动化设备,他们从“挥锄头”转型为“按键盘”,人均年收入预计增加2.4万元。这种“科技+就业”的模式,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的样本。

  政策杠杆:撬动农业现代化的支点

  烈山区政府将该项目纳入“两强一增”行动的核心抓手,通过补贴企业研发投入、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等措施,使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显著提升。正如一位参与政策制定的专家所言:“数字化不是把平板电脑塞给农民,而是构建包含基础设施、技术标准和商业模式的生态系统。”产业园的智能温室每平方米造价虽高达2000元,但通过集成光伏发电、雨水回收等绿色技术,运营成本较传统大棚反降15%,这种“高投入高回报”的逻辑,正吸引更多社会资本投向农业赛道。

  未来图景:皖北“数字粮仓”的雏形

  当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穿过智能玻璃的漫射层,均匀洒在生菜苗上时,产业园的AI系统已自动生成当日施肥方案。这种场景,恰是淮北市推动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缩影。随着二期工程规划落地,这里还将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冷链物流板块,形成从种植到销售的完整产业链。在数字经济与乡村振兴的双重风口下,烈山区的实践证明:数字化不是农业的“选修课”,而是应对人口红利消退、气候变化加剧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