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淮北市濉溪县文化馆联合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启动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非遗文化推广行动——淮北大鼓传承人将走进二十所中小学,通过“讲、演、学”三位一体的模式,让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在校园扎根生长。这场活动不仅是非遗传承的“破圈”尝试,更是一场跨越时空的文化对话,用铿锵鼓点敲开了青少年认知传统文化的大门。
鼓声里的非遗密码:从乡土记忆到校园课堂
在濉溪县实验小学房庄校区的活动现场,省级传承人曹廷虎一袭长衫,手持简板,以高亢激扬的唱腔演绎《十二生肖没有猫》选段。鼓点如骤雨倾泻,唱词似珠玉落盘,学生们屏息凝神的瞬间,仿佛看见农耕时代淮北平原上“说书人”走乡串户的身影。这种源自清代的曲艺形式,以皖北方言为韵,用一人多角的表演方式讲述民间故事,如今被列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活着的文化基因。”安徽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李俊民在专题讲座中,用通俗的语言拆解淮北大鼓的艺术密码:从“大口派”的豪迈奔放到“小口派”的婉转细腻,不同流派的唱腔如同方言的声调变化,承载着地域文化的独特表情。当他示范如何用鼓槌模拟马蹄声时,现场顿时响起恍然大悟的惊叹——原来非遗技艺离生活如此之近。
三位一体的传承实验:打破讲台的边界
这场文化推广的创新之处,在于构建了立体化的体验场景。在兴华实验学校的互动环节,学生们分组体验简板击节、尝试方言韵白,甚至用现代流行乐的节奏重新编排传统唱段。传承人曹廷虎惊喜地发现,孩子们自发将课间跳绳的律动融入鼓点,创造出充满童趣的“新派大鼓”片段。“非遗传承需要这样的化学反应,”他感慨道,“老技艺要长出年轻的脸”。
教育工作者同样在这场活动中找到教学灵感。濉溪县文化馆特别设计的《淮北大鼓美育手册》,将曲艺知识转化为绘画临摹、剧本创作等跨学科任务。一位语文老师现场改编《三国演义》片段为大鼓词,用“非遗+名著”的组合拳,让传统文化与课本知识产生奇妙共振。这种“活态传承”模式,正如李俊民所言:“教师是文化火种的传递者,他们的每一节创新课堂,都是非遗生命的延续”。
二十所校园的传薪计划:从观赏到参与的蜕变
随着活动覆盖范围的扩大,组织方建立起梯度式的推广体系。在首批试点学校,传承人每月开展驻校工作坊,培养“小小非遗讲解员”;针对偏远校区,则通过“云课堂”实现远程教学。值得注意的是,濉溪县文化馆正联合高校音乐系开发“智能简板”教具——这种嵌入了传感器的小型打击乐器,能实时纠正学生的节奏偏差,让科技为传统技艺赋能。
这场持续全年的文化行动,最终目标不仅是培养几个小传承人。正如非遗教育专家所指出的,当孩子们能分辨大鼓流派差异时,他们收获的是文化审美的眼睛;当教师将非遗元素融入教案时,他们构建的是民族认同的桥梁。在某个小学的反馈表上,有学生用稚嫩的笔迹写道:“原来爷爷奶奶听的‘老古董’,是这么酷的活历史”——或许这就是非遗进校园最动人的回响。
此刻,淮北大鼓的声波正以校园为圆心向外荡漾。从课间操时哼唱的改编鼓词,到美术课上创作的民俗插画,非遗的种子已悄然发芽。当二十所学校的鼓声最终汇成同一支旋律,我们听见的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根脉的温柔守望。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雅 于 2020-06-10 11:11:00发表在本站,原创文章,禁止转载,文章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s://www.huaibei.me/wen/2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