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民生> 正文

古镇冬韵里的味觉传奇

  【古镇冬韵里的味觉传奇】

  淮北平原的初冬寒风中,临涣古镇的青石板巷飘散着氤氲茶香。这座承载着三千年楚汉文明的历史重镇,正以"培乳肉佐棒棒茶"的非遗双绝,演绎着穿越时空的饮食哲学。

  【凝脂白玉的百年匠心】

  在临涣老字号"沈氏肉铺"的灶房里,第五代传人沈立山正遵循祖训制作培乳肉。精选淮北黑猪三线五花,历经三浸三晾的冷热交替处理,配以八角、桂皮等十二味古法香料,经六小时文火慢煨,方得皮若凝脂、肉似琼脂的绝妙口感。据《濉溪县志》记载,这道始创于清同治年间的美味,曾是淮海战役期间支前群众的能量补给。

  【流动的琥珀】

  临涣茶馆里,非遗传承人王德礼展示着棒棒茶的独门技艺。将六安瓜片经石臼千锤百炼成茶棒,封入陶罐窖藏三年,开罐时陈香扑面。老茶客们惯用祖传紫砂壶冲泡,看暗红茶汤在青花瓷碗中泛起金圈,恍如倒映着浍河的粼粼波光。令人称奇的是,经检测该茶富含17种氨基酸,与培乳肉中的动物蛋白形成完美营养配比。

11.png

  【七重滋味的时空漫游】

  当地独创的"七道香润"品鉴仪式,已成非遗活态传承的典范:

  素手调茶:用80℃浍河活水唤醒茶棒,观琥珀色渐渐晕染

  玉箸点雪:取青竹筷夹取0.3cm厚培乳肉片,透光可见三层肌理

  初味交响:蘸取镇江香醋配本地小磨麻油的黄金比例蘸料

  回韵悠长:含半口茶汤任其在舌尖回旋,感受单宁化解脂香

  至味探寻:咀嚼肉片肥瘦交界处,体验胶原蛋白的弹润质感

  余韵绵延:以茶漱口后细品喉间回甘,捕捉若有似无的桂花香

  灵犀相通:闭目聆听茶馆评书,让味觉记忆与历史传说共振暮色中的临涣文昌阁茶楼,斑驳的木桌上,白玉般的肉片与鎏金茶汤相映成趣。来自南京的摄影团队正在拍摄《舌尖上的淮北》,导演惊叹:"这分明是刻在DNA里的美食密码!"而临涣老人则念叨着祖辈相传的食谚:"三片肉配七巡茶,赛过乾隆下江南。"

10.png

  随着"古镇美食研学游"的兴起,年轻游客们捧着青瓷盏在网红墙前打卡,非遗传承人创新推出便携式茶肉礼盒。茶馆主人张慧敏说:"祖辈用粗瓷海碗盛,我们用日本硝子器皿装,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传承的温度。"据统计,2023年临涣接待美食游客超15万人次,带动相关产业增收3000万元。

  当最后一道茶汤注入建盏,檐角铜铃在寒风中轻响,这座千年古镇正用味觉书写着新的传奇——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让非遗美食焕发时代光彩,让每个品尝者都成为文化传承的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