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信息港> 正文

老人、小孩和外国人

  在城市的中心广场,每天午后总会出现这样一幅画面:银发的老人坐在长椅上眯着眼晒太阳,蹒跚学步的孩童追着鸽子咿呀叫喊,而几个背着相机的外国游客则站在雕塑前低声交谈。他们仿佛来自三个平行世界,却又在这个初秋的午后,被阳光温柔地缝合在同一幅画面中。

  七十岁的陈大爷几乎每天都会来广场东南角的长椅报到。他的退休生活像钟表般规律:早晨逛菜场,中午听收音机,下午则雷打不动地坐在固定位置看人来人往。“以前总觉得外国人稀奇,”他笑着说,“现在天天见,连他们相机上挂的牌子我都认得几个。”说着他从布袋里掏出保温杯,吹开浮沫啜了一口茶。杯身上印着“我爱北京”的英文字样,是去年一位英国留学生送给他的礼物。

  不远处,三岁的媛媛正努力迈开短腿追赶一群麻雀。她的母亲站在五米外微笑着注视女儿,手里还提着刚买的蔬菜。“带孩子来这里能见到各种各样的人,”她整理着被风吹乱的围巾说,“上次有位非洲姑娘教媛媛跳了段民族舞,孩子高兴了一整天。”正说着,媛媛踉跄着扑向一位金发女士的腿,对方不仅没有躲开,反而蹲下来用中文逗她:“小心呀,小蝴蝶。”

  这位中文流利的女士是来自德国的汉娜,目前在师范大学教授德语。她与广场的缘分始于六年前第一次来华旅行。“当时我完全迷路了,是一位练太极的老先生把我带回酒店,”她回忆道,“从那以后,我觉得这座城市格外亲切。”现在她经常带着学生来广场做口语实践,偶尔也会加入老人的棋局。“虽然我总是输,”她笑道,“但爷爷们说我是进步最快的外国人。”

  在广场西北角的亭子里,八十岁的李奶奶正在教墨西哥小伙卡洛斯打太极。老人一招一式地分解动作,年轻人学得一丝不苟。“气沉丹田,”李奶奶用手势比划着,“对,就像深呼吸那样。”卡洛斯来中国学习中医已有两年,偶然在广场遇见李奶奶后,便定期来学习。“太极拳让我更好地理解了中医的哲学,”他说着不太流利的中文,“而且奶奶就像我在中国的外婆。”

  这些看似偶然的相遇背后,是这个国际化都市日益频繁的文化交融。据市旅游局最新数据,去年常住本市的外籍人员已达二十万,较五年前增长百分之四十五。而老城区改造中特意保留的公共广场,成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自然交流的空间。

  社会学家刘教授认为,这种非正式的交流场所对城市文化融合具有重要意义。“在官方场合,人们往往扮演特定角色,”他说,“而在公园、广场这样的休闲空间,人们更愿意展现真实的自己,跨文化沟通反而更加自然深入。”

  傍晚时分,广场上的人渐渐多了起来。下班的行人、放学的学生、推着婴儿车的父母,以及刚从博物馆出来的旅游团,都在这里短暂交汇。陈大爷收拾东西准备回家,临走前不忘和常碰面的几个外国人挥手道别;汉娜则带着学生走进广场边的老茶馆,继续他们的中文沙龙;而小媛媛已经被妈妈抱在怀里,打着哈欠向偶遇的外国朋友摆手说明天见。

  夕阳给广场铺上一层暖金色的光晕,不同语言的说笑交谈声交织在一起,宛如一首多元的交响曲。在这里,皱纹与稚脸相映,乡音与外语和鸣,构成这座城市最生动平常的风景。没有刻意安排的交流活动,没有刻意设计的文化展示,只有日复一日的相遇与相识,让这个普通的城市广场成为跨越年龄与国界的温馨港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