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信息港> 正文

江湖汉子

  【本报专稿】夏末秋初,影视行业迎来一部悄然开机却意味悠长的作品——《江湖汉子》。没有盛大发布会,没有明星流量加持,这个讲述市井小人物命运的故事,选择在南方一个仍旧保留着上世纪九十风貌的老城区悄然开机。导演李大川站在略显斑驳的旧巷口,对记者说:“我们想拍的不是武侠,是那些被时代洪流裹挟,却始终憋着一股劲、咬牙活着的普通人。”

  所谓“江湖”,在这部电影里,不再是刀光剑影的浪漫想象,而是街头巷尾、市井人生的真实写照。影片主角是一位四十来岁的下岗工人陈大山,为养活患病的老娘和正在读高中的女儿,他白天在租来的小铺子里修自行车,晚上则去一家濒临倒闭的民间粤剧团跑龙套、搬道具。影片故事就围绕着他与剧团里几个同样失意却各怀绝技的“老戏骨”之间展开,他们在生活重压下,决定排演一出几乎被遗忘的传统大戏,以此作为对命运最后一次“叫板”。

  “这个词现在听起来有点土,有点过时,但‘汉子’指的是什么?是担当,是脊梁,是明知道很难但依然选择去扛的人。”李大川导演点起一支烟,目光望向远处正在架设机位的拍摄现场。他坦言,自己最初被剧本打动,正是因为其中那种“近乎笨拙的坚持”。“现在大家都讲‘躺平’,讲‘精致利己’,但我相信中国人骨子里对这种‘汉子精神’是有共鸣的,只是需要一部作品去唤醒它。”

  为了最大程度还原市井生活的质感,剧组大部分场景都采用实景拍摄。记者探班时,正赶上拍摄一场夜戏。在不足三十平米的剧团后台,灯泡昏暗,道具箱杂乱地堆叠着,空气中弥漫着油彩和旧木头的混合气味。演员们——其中不少是导演从地方剧团请来的真正的老艺人——正围坐在一起吃盒饭,戏服半穿半挂,交谈间用的是地道的方言。一种近乎纪录片式的真实感扑面而来。

  主演、实力派演员张立饰演陈大山。为了贴近角色,他在开机前两个月就住进了那个老城区,跟着一位老师傅学修车,手上至今还留着磨破后新生的茧子。“他不是一个英雄,甚至有很多缺点,有点窝囊,有点怕事。”张立这样理解他的角色,“但他的魅力在于,心里那团火从来没灭过。为家人,为朋友,为那点看似可笑的梦想,他最后总能豁得出去。这种‘豁出去’,就是普通人最伟大的时刻。”

  影片的叙事节奏刻意放得很慢,如同片中那条流淌过老城区的河水,平静之下暗涌着生活的复杂滋味。它有困境下的相濡以沫,也有利益前的短暂迷失;有对传统技艺失传的惋惜,也有新旧观念碰撞的无奈。编剧团队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剧中许多细节都源自真实人物原型的故事。“我们不想煽情,只想静静地观察和呈现。”李大川说,“生活本身的力量,比任何戏剧加工都更动人。”

  在商业大片当道的市场环境下,《江湖汉子》这样一部关注现实题材、没有流量加持的作品,面临的挑战不言而喻。但制片人王薇表现出谨慎的乐观:“市场需要多元化。我们相信,真诚的故事和精湛的表演,永远能找到它的知音。这部电影,是写给所有认真生活的普通人的一封情书。”

  影片预计将于年底完成后期制作。它最终能否在这个追逐速度与热点的时代里,凭借其沉稳的笔触和深厚的情感底色,赢得属于它的“江湖地位”,还需拭目以待。但可以肯定的是,它所记录的那群人的欢笑与泪水、坚守与挣扎,已然构成了时代画卷中不可或缺的、厚重的一笔。

上一篇
空中决战

下一篇
沙漠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