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信息港> 正文

洛阳桥

  在福建泉州蜿蜒的海岸线上,一座古老的石桥静卧于碧波之上,见证着千年岁月的流转。这就是被誉为“海内第一桥”的洛阳桥,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瑰宝,更是海洋丝绸之路的重要历史见证。近日,记者实地探访了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感受其跨越时空的文化魅力与工程智慧。

  洛阳桥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由时任泉州太守的蔡襄主持修建,历时六年方才竣工。桥长731米,宽4.5米,共有船形桥墩44座,气势恢宏,结构精巧。最令人称奇的是,建桥时首创了“筏形基础”和“种蛎固基”之法,利用牡蛎分泌物胶结石块,强化桥基,这一发明比西方现代桥梁工程中的类似技术早了几个世纪。古人以自然之力巧筑长桥,其智慧至今仍令工程专家赞叹不已。

  漫步桥上,斑驳的石板记录着无数商旅与渔民的足迹。桥南的蔡襄祠内,矗立着这位建桥功臣的塑像,以及著名的《万安桥记》碑刻,文中“跨海飞梁叠石成”的诗句,生动描绘了当年工程的壮阔。桥北的月光菩萨塔与石雕守护神像,默默诉说着宋代泉州人对平安通行的祈愿。当地老人告诉记者,每逢潮汐退去,仍能看到桥基上密布的牡蛎壳,它们是这座古桥千年不倒的“活化石”。

  如今,洛阳桥已不再承担主要的交通功能,但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它已成为研究宋代航海技术、石刻艺术与海洋文化的重要现场。泉州市文物保护中心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政府持续投入资金用于桥梁的监测与维护,采用无人机航拍、三维扫描等技术手段记录桥体状态,并严格控制周边建设规划,确保古桥与湿地生态和谐共存。

  与此同时,洛阳桥的文化价值正通过创新方式焕发新生。每年春季的“洛阳桥文化节”吸引数万游客驻足,非遗展示、诗歌朗诵会与夜游活动让古老石桥成为文旅融合的鲜活载体。来自北京的游客王先生感叹:“站在这里,仿佛能听到宋元时期商船码头的喧哗,触摸到历史的脉搏。”

  专家指出,洛阳桥不仅是交通工程的奇迹,更是中国古代海洋文明的象征。它见证了泉州作为“东方第一大港”的辉煌,体现了古人利用自然、尊重自然的哲学思想。其“海上邮驿”的功能,曾连接起中国与东南亚、中东乃至非洲的贸易网络,至今仍是研究海上丝绸之路不可替代的实物遗存。

  夕阳西下,潮水缓缓漫过桥墩,石板上泛起金色的光晕。当地渔民哼着古老的闽南语歌谣收网归家,与桥上游人欢声笑语交织成曲。这座千年古桥静默如初,却以坚韧的身躯向世界讲述着中国文明的开放与包容、智慧与传承。它的存在,不仅是一座桥的史诗,更是一段跨越沧海的人类文明对话。

上一篇
简单爱

下一篇
沙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