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淮北信息港> 正文

洋炮进村

  深秋的清晨,一层薄雾笼罩着华北平原上的西洼村。七十岁的村民赵老汉像往常一样,早早起身,拎着用了大半辈子的旱烟袋,踱步到村口的老槐树下。然而今天,他的脚步在树下停住了,眯着眼望向不远处——邻居家新砌的红砖院墙上,赫然架起一台银白色的方形设备,在初升的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

  “啥玩意儿?”赵老汉嘟囔着,看着那铁疙瘩上不时转动的黑色“眼睛”。

  “叔,这叫监控摄像头,城里人叫它‘电子眼’!”邻居家的大学生孙子李明磊正好出门,笑着解释道,“我爹妈说现在村里常来生人,装这个看家护院,比养狗还灵光呢!”

  从去年开始,这种被村民们称为“洋炮”的监控设备,如同雨后春笋般出现在西洼村的各个角落。村支书王建国拿出了一份统计表:全村327户人家,已有近百家安装了监控系统,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

  “以前村里夜不闭户,现在日子好了,反而家家户户安上了‘电子门神’。”王建国苦笑着摇头。

  这些被称为“洋炮”的设备正在悄然改变这个有着四百余年历史的村庄。最初只有几户富裕人家安装,后来逐渐蔓延到普通农户。村民们的理由五花八门——有的为了看护家中老人孩子,有的为看守粮食牲畜,还有的纯粹是“别人家装了,咱也不能落后”。

  在村东头开小卖部的张桂兰是最早安装监控的村民之一。三年前,她店里一晚被偷走了十几条香烟和两千多元现金,案子一直没破。“那可是我半个多月的收入啊!”张桂兰回忆起来仍然心疼。去年儿子给她装了一套监控系统后,她特意在门口挂了块醒目的牌子:“店内24小时监控”。

  “还真管用,”张桂兰笑着说,“不仅再没丢过东西,连来赊账的人都少了。”

  但新技术带来的不仅是安全。村民李大军家的监控曾经拍到了邻居家孩子爬树摔伤的全过程,避免了一场责任纠纷;村委会用监控查清了谁在深夜往村河里倾倒垃圾;甚至谁家的牛羊跑了,现在都会第一时间去村委会调监控。

  然而,这把“双刃剑”的另一面也开始显现。

  一些老人抱怨“活得憋屈”。七十二岁的刘奶奶说,自从儿子给她装了“那玩意儿”,连吐口痰都要瞅瞅摄像头在哪。“媳妇在城里手机上看得到,动不动就打电话来说‘妈您少吃咸菜’‘别坐门口吹风’,烦得很!”

  更微妙的是人际关系的变化。过去村民串门推门就进,现在多数人家安装了门禁系统,得先按门铃。“总觉得隔了一层什么,”村民马爱华感叹,“有时候从别人家监控下面走过,都不自觉地挺直腰板,像被人盯着脖领子。”

  村里最有意思的争议发生在去年秋天。村民赵金宝家的监控拍到了邻居王寡妇深夜带男人回家,视频不知怎么流传了出来,成为全村窃窃私语的话题。最后村委会介入,严厉批评了赵金宝一家,并为此专门制定了《村监控设备使用公约》,禁止侵犯他人隐私。

  “科技是个好东西,但怎么用是个学问。”村支书王建国说,“我们正在摸索既保安全又尊重隐私的平衡点。”

  西洼村的变化只是中国广大农村现代化的一个缩影。据最新统计,中国农村地区的安防设备覆盖率在过去五年中增长了近三倍,无数个村庄正在经历类似的转型。

  夜幕降临,西洼村的灯火次第亮起。那些安装在屋檐墙角的“洋炮”们亮起红色的小点,如同守夜的电子卫兵,沉默地注视着这个古老村庄的每一个角落。

  赵老汉晚饭后又踱到老槐树下,望着村里星星点点的监控红光,深吸一口旱烟,对身旁的老伙计说:“这世道真是变了。以前是狗看家,现在是机器看人。”

  不远处,李明磊正通过手机查看自家院子的实时画面,画面上清晰显示着老槐树下聊天的老人们。科技与传统,在这个平静的村庄里交织出一幅复杂的图景。

  没有人知道这些“洋炮”最终会将西洼村带向何方,但可以肯定的是,这个古老村庄的每一天,都在现代化的浪潮中书写着新的故事。